風語小說 > 都是抽象天命,你千古一帝 > 第88章:君,站著死
  劉恪面容不似作假,像是真要將雞封為大將軍一般,他目光如炬,將滿朝文武盯得一個個心驚膽戰。

  尤其是手中那蠢蠢欲動的棋盤,更是讓人不敢直視。

  群臣連忙躬身一禮,有一人出列道:

  “陛下,可莫要忘了靈帝舊事啊!”

  他指的就是漢靈帝封狗為官的破事。

  其他人也紛紛附和著:

  “與雞晉爵,封大將軍,實為不智,陛下可莫要因為一時心急,釀成大錯!”

  “請陛下三思!”

  就連簫元常也是跟著一同勸諫著,他知道皇帝主戰的決心,可他不知道皇帝要給封爵封大將軍啊!

  “呵。”

  劉恪冷哼一聲,一甩袖袍:

  “誰來當這個大將軍,誰來領著將士們出征,是你們這群縮頭烏龜,能決定的嗎?”

  “廉漢升何在?!”

  這時候,群臣才意識到,那個咋咋呼呼動輒扇人大嘴巴的老將軍,并沒有上朝。

  “臣廉漢升,領軍中勁卒二十人拜謁陛下!”

  廉漢升帶著士卒,走入殿中,抿了抿厚實的嘴唇,隨即領著士卒,齊齊拜下。

  “將士將士,士才能決定要跟著什么樣的將。”

  劉恪走下階,迎向士卒。

  眼前這一個個軍中勁卒,面容剛毅,身材結實,倒沒廉漢升年紀那么大,不過也有四五十歲的年紀。

  大多是二十年前朝廷南遷前后,入伍的兵。

  放在行伍里,也得稱為老卒。

  劉恪輕聲問道:“你們為何入了行伍?”

  一連串的回應聲,各個都很自豪。

  “不都是為了大漢嗎!”

  “為了興復大漢!”

  “為了大漢百姓不被東胡人欺壓!”

  “為了打敗東胡人!”

  “為了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為了再抓幾個東胡人!”

  為了吃飽肚子的沒來,廉漢升找托,肯定不能找砸場子的。

  劉恪望著其中一個只剩四根手指的小卒,問道:

  “你抓住過東胡人?”

  那小卒挺了挺胸,眼中有光:

  “抓過啊,當年還是宇文將....宇文拜這個狗賊,咳,咱抓著了東胡人,那胡狗說哈羅哈羅,我聽不懂,我就說去你媽的,給他腦袋摘了。”

  “不錯。”

  劉恪高聲贊了一聲,隨后問道:

  “那你們還有什么遺憾嗎?”

  “沒什么遺憾,就等著朝廷下命令,上戰場去,死也要去。”

  “不投降,不投敵,為大漢而死!”

  “還想在長安城底下打一仗!”

  “想去看看渭水!”

  劉恪又緩緩走回階上,坐在金鑾上:

  “我大漢軍中,有多少這樣的士卒,來自于長安?”

  “即便不是來自長安,瓊州本地的將士,又能占幾成?”

  “朕不打,他們何時能夠歸鄉?”

  “朕登基當日,就曾說過。”

  “長安,才是我大漢都城!”

  “朕要帶著這些從長安南遷的將士,帶著從長安遁走江東的袞袞諸公,從哪兒來,回哪兒去!”

  “朕要問一問這些將士,是要聽著朝中諸卿的話,向東胡議和,困守瓊州。”

  “還是要以雞為威武大將軍,隨其羽翼,提刀上船,和東胡人拼一把?”

  這二十員中年勁卒,毫不猶豫,紛紛朝著母雞的方向,齊齊拜道:

  “愿以威武大將軍馬首是瞻!”

  【威武大將軍】確實有點東西,這群士卒真就一點都不嫌棄。

  一直閉口不言像是個小透明的岳少謙,方方正正的臉上目不斜視,一錘定音道:

  “臣只是暫代大將軍之位,若朝中唯有這位瓊州府君敢戰,岳某自然遵從!”

  朝臣聽罷,手都在發抖。

  皇帝是真敢,這群大頭兵也是真敢。

  這不就是明里暗里,在說他們這群主和的文武,連雞都不如嗎?!

  不就是主和嗎?

  不就是和皇帝政見不一嗎?

  哪能受這種羞辱?

  “朕無能啊......”

  忽的又聽得劉恪一聲長嘆:

  “運籌帷幄,決勝于大牢之內,朕不如賈無忌。”

  “治理國事,籌措糧秣,朕不如簫元常。”

  “領兵打仗,管理軍隊,朕也不如岳少謙。”

  “沖鋒陷陣,單挑斗將,朕更比不得典褚。”

  “漢軍的將士都是英勇之士,大漢的臣子,也俱是人中豪杰,可他們為什么會愿意奉朕為君?”

  “因為朕能帶著他們復國!他們覺得朕會去打東胡人!”

  而此時劉恪卻是渾身一松,雙手雙腳都癱在金鑾上,好似沒了力氣,話音也為之一軟。

  “東胡水師之強,朕又何嘗不知道呢?”

  “收到東胡和書的那日,朕心里也想要言和。”

  “言和多好啊,朕還能去海上撈一撈先帝的尸骸,時至今日,先帝都還未下葬呢!”

  剛剛還心有怨氣的群臣,又是一愣。

  難道皇帝心里也是想求和?

  只是因為怕這些思鄉老卒兵變,那些近來收復的將領有異心,所以才特意將問題放在明面上,然后再一口氣解決?

  或者是引他們這些世家重臣為援,讓雙方相互制衡?

  冷不防卻又聽得劉恪繼續道:

  “可這心里藏著事兒,晚上就睡不著啊!”

  “閉上眼,眼里滿是歷代先帝的一張張臉!!”

  “還踏馬有個不足周歲的嬰兒!!!”

  “列位先帝口中未曾有過一句好言,他們在質問朕!”

  劉恪特意控制了聲音,手舞足蹈的演著,就像真有那一個個先帝鬼魂,在夢里不斷叫囂著一樣:

  “漢帝劉恪啊,你忘了歷代先帝坐擁的天下江山嗎?!!”

  他緊緊捂著耳朵,面露掙扎之色,不斷晃著腦袋:

  “朕就是捂著耳朵,那一聲聲一句句,反反復復,從來都沒有斷過!”

  “三天三夜,朕這才想明白。”

  “朕即為大漢皇帝,漢室頃頹至此,原來不是興復漢室還于舊都,不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而是謹小慎微,如履薄冰,守著大漢這最后一隅之地,那還不如去當東胡人的奴隸!”

  “奴,跪著生!君,站著死!”

  “朕羞愧啊!”

  “生的,還不如死的!”

  “所以朕現在要收復失地,朕要興復漢室還于舊都,你們知道嗎?!”

  “朕要傲視一切,群臣拱手,番邦蠻夷俱在朕的腳下!”

  劉恪騰的站起身來,沒動大殺器棋盤,只是拔劍出鞘一半,對著斜射入殿的陽光,望著劍身上映著自己尚還有些稚嫩的臉:

  “只為朕手下的將士,他們一個個等著攻伐東胡的皇命,眼睛都望出了血,而今還有人還在說著議和,朕就只好要他的命了!”

  噌的一聲,握住劍柄的手一抖,劍又歸入鞘中。

  主和派的群臣一個激靈。

  這皇帝哪是有議和之心!

  全是扯淡!

  話里話外,就沒有一句言和的心思,全是紅果果的威脅!

  但威脅,也是事實。

  兵啊!

  剛才皇帝提到,那些迫切想要歸鄉的將士,還有那些因看見大漢大勝東胡后,紛紛來投的臣子,這些都是徹徹底底的主戰派,皇帝手中的刀啊!

  刀是可以砍人的!

  王昭立時覺得不妙,不能議和的,甚至根本不能提和字!

  可和東胡人打,打不贏啊!

  打得一團糟,只會自毀家業,好不容易得來的安定,也沒了。

  再差點,又是節節敗退,錢也賺不著,等大漢徹底敗了,說不定還會被東胡人秋后算賬!

  王昭趕忙出列拜道:

  “陛下,臣等并非想和東胡人議和!”

  “東胡人狼子野心,哪怕一時議和,必然也會毀盟來攻,臣等的意思,是緩戰!緩戰!”

  “東胡人有備而來,我軍想要有一戰之力,即使是在糧草充足,訓練充分的情況下,也需要五年。”

  “長時間的作戰對瓊州消耗太大,還請陛下務必等待時機,一劍斷其咽喉!”

  劉恪望向簫元常,簫元常下意識點了點頭,王昭的能力是有的,算賬算的明白。

  如果正兒八經的想和東胡人在海上開戰,確實至少需要五年時間,來積蓄實力。

  其他臣子聽了王昭的話,也想明白了。

  緩戰不是不戰,只是時機不好,等等再戰,等他們吃個飽賺個飽。

  至于等多久.....再商量嘛!

  于是乎也紛紛拜道:

  “王大人說的極是,臣等只是想要緩戰!”

  “東胡人兵鋒太盛,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實非圣明之舉!”

  劉恪語氣緩了緩,要不是有【叫門天子】的大嗓門在,他估計得啞。

  “那以諸卿之見,我大漢千年以來,那有圣明之舉的圣明之君,應是何等模樣?”

  王昭見狀也是松了口氣,皇帝還聽得進去意見就好,于是恭敬回道:

  “當首推孝文皇帝。”

  “孝文皇帝之賢,文景之治,后世莫不頌之。”

  “且孝文皇帝有親民近民之美,慈恕恭儉之德,以百姓之心為心,與民休養生息,繼之景帝,廣大孝文皇帝之德,始有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啊?”

  劉恪這次卻是拿上了棋盤,在手上掂了掂:

  “朕,也是憧憬不已,因而時時刻刻都將這棋盤帶在身上,時時刻刻都提醒著自己,要治出一個盛世。”

  看著皇帝手中棋盤,群臣無不色變,這等遠勝刀劍的虎狼之物,太過兇殘,連腦漿都留不下來。

  而后劉恪話音一轉,道:

  “不過,以朕之見,孝武皇帝更應算得上圣明之君。”

  “北擊匈奴,南吞百越,東滅朝鮮,西征大宛。”

  “打得大漢疆土翻倍,打出了漢家兒郎的氣節,朕心神往之啊!”

  王昭沒敢接話,眼神示意一個小弟上前對拳:

  “陛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孝武,然始皇暴虐,至子而亡,孝武驕奢,國祚幾絕!”

  同時有一官員接話道:

  “孝武皇帝雄才大略,天資卓絕,然而末年海內虛耗,相差秦始皇無幾,亦有輪臺之悔!”

  “縱然是孝武皇帝,亦有修生養息之舉!”

  “可是當今陛下,處處效孝武皇帝之行,以一人之心,奪萬民之心,無一舉與民修生養息,遲早耗盡庫府之財!”

  一語畢,又有數個官員出列齊聲道:

  “愿陛下能收斂好戰之心,積蓄實力,等待時機,方能一擊而破東胡!”

  劉恪輕哼一聲:

  “等?等著諸卿尸位素餐,掏空了瓊州,才能再與東胡一戰嗎?”

  “這海內虛耗,戶口減半,又真的是因為窮兵黷武所致嗎?”

  劉恪問向簫元常:

  “蕭愛卿,朕此行出海,糧秣消耗幾何?”

  簫元常拱手道:

  “未有消耗,陛下從洛祭、夷州所獲,足以抵得上瓊州五年賦稅。”

  劉恪笑道:“看來未有虛耗,反而賺了不少啊!”

  “那孝武皇帝之時,到底是怎么回事?”

  “蕭愛卿曾為太史令,應該知曉《史記》上是怎么記載的。”

  簫元常閉眼就開始背書:

  “濟東王劉彭離,“行剽殺人,取財物以為好”。”

  劉恪一邊笑,一邊附和道:“好啊,殺人越貨!”

  “衡山王劉賜,“數侵奪人田,壞人冢以為田”。”

  “這是侵占民田!”

  “武安侯竇嬰,丞相公孫賀,“治宅甲諸第,田園極膏腴”。”

  “兼并土地!”

  “韓王信曾孫韓嫣,“常以金為丸,所失者日有十余”。”

  “呵,這可是金丸子啊!一天能掉十幾粒!怎是一個揮金如土了得!”

  劉恪臉上笑容褪去,轉為寒色,冷聲道:

  “《史記》上記得清清楚楚,諸位愛卿難道沒有讀過圣賢之言嗎?!”

  “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之,世家貴族競相奢侈,他們的錢,又從何而來?!”

  “又怎能不海內虛耗?!”

  “來人,將東西帶上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