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語小說 > 諸天萬界之大拯救 > 第五十一章 互相試探
  福寧殿。

  李士衡自請致仕?

  不得不說,這個結果是李杰沒有預料到的。

  雖然歷史上的李士衡也會在下半年自請致仕,但那時的朝局和現在截然不同。

  如今,因為李杰的深度參與,真宗陵寢浸水一事已然塵埃落定。

  前不久,雷允恭的武階剛剛被升為皇城使(正七品),同時加領了普州刺史(遙領)。

  皇城使為諸司正使最高一階,宦官遷至皇城使,可遷班官階(正六品)。

  宦官能夠走到這一步,可謂是少之又少。

  雷允恭最初去修奉皇陵的目的,也不過如此而已。

  如今,他的目的達成了,同時也愈發的忠心了。

  李士衡致仕的消息便是雷允恭傳來的,與之一起而來的還有另外一則消息。

  離開前,李士衡還推薦了新三司使的人選,他推薦了張士遜。

  張士遜,李杰熟得很,畢竟他是自己的潛邸舊臣,而且是最早的那一批。

  或許和他的出身有關系,隨著官位越做越高,張士遜處事的方式便愈發的圓滑。

  老好人一個。

  誰也不得罪,誰也不接近。

  早年間,張士遜和楊億、王旦、寇準等人私交都不錯,可隨著王旦、楊億先后離世,他便漸漸從北方集團中抽身事外。

  或者說是切割。

  不然的話,劉娥也不會讓張士遜入主兩府,擔任樞密副使。

  (PS:張士遜的家庭比較普通,大概是鄉下土財主的水平,祖上沒什么人脈)

  雖然李杰和張士遜很熟,但對于這項任命,他本人是不怎么贊成的。

  在旁人看來,張士遜誰也不得罪,擔任三司使或許是一件好事,起碼能維持現狀。

  但在李杰看來,維持現狀就是最壞的結果。

  不論是變得更壞,或者變得更好,都比現在要強。

  前者,李杰可以更多的介入其中,一步一步的擴大自己的話語權。

  而后者則能調整現有的結構,提高國庫的收入。

  傍晚時分,李杰依例趕往寶慈殿給劉娥請安。

  一日兩請,頻率不可謂不高。

  其實,按照傳統,一日一請即可,李杰之所以沒有改變這個頻率,一方面是不太好改。

  另外一方面則是因為,他可以借著請安的機會,順帶觀察一下劉娥的狀況。

  “官家來了啊。”

  李杰走入內殿時,劉娥放下了手中的札子,移步來到一旁的會客廳,只是相比于上午,她現在的語氣多少有些疲憊。

  聞言,李杰適時問道。

  “大娘娘氣色不佳,可是勞心國事?”

  “還好。”

  劉娥勉強的笑了笑,她確實心累。

  三司使撂挑子不干了,不知打亂了她多少的計劃。

  自劉美離世后,劉娥愈發覺得冷清,遇到了事,身邊連個商量的人都沒有。

  當真是成了孤家寡人。

  如今和她關系最親的,按理來說就是官家。

  然而,她和官家之間又有著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她想繼續掌權,官家現在沒有表露什么。

  可誰知道日后會如何?

  官家年紀越大,越會知道權力的妙處。

  忽然間,劉娥的腦海中浮現出了一個念頭。

  男人感興趣的,無非就那么幾樣,官家富有四海,錢財之類的俗物肯定打動不了。

  權力,劉娥又舍不得放棄。

  剩下的便只有美色了。

  待官家服喪結束后,立刻給官家娶妻,用美色暫時迷住官家。

  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服喪期結束,官家便滿十五了,正好是娶妻的年紀。

  想了想,劉娥覺得此事大有可為。

  這邊,李杰還在分析劉娥此刻的內心動態,他壓根就沒想到,劉娥居然動了給他娶妻的念頭,而且還想借美色迷住他。

  緊接著,劉娥心中又是一動,而后對著一旁的林氏囑咐道。

  “去將桌上的那封札子取來。”

  不多時,林氏將札子取了過來,劉娥接過札子,然后順勢將札子遞到了李杰的手上。

  “官家,你看看這份札子。”

  李杰翻開札子開了一眼,發現這是一份八年前的札子。

  八年前,張士遜和李士衡同為河北轉運使,眾所周知,黃河水患是各朝各代都避不開的一個話題。

  當年,河北境內水患嚴重,其中以棣州(今山東惠民)水患最為嚴重。

  考慮到現實情況以及治理成本,張士遜和李士衡聯名上書請求遷城。

  迅速的瀏覽完札子,李杰先是故意‘皺眉’思索了片刻,然后又抬頭,面帶疑惑的看向了劉娥。

  “大娘娘?”

  劉娥沒有正面回答李杰的疑惑,而是語氣一轉。

  “今日李士衡向朝廷請求致仕,同時又推薦了張士遜接任三司使一職,官家對此怎么看?”

  聽到這話,李杰表面上做出一副驚訝的神色,心里卻暗暗思索。

  難道是雷允恭安插的那人出了意外?

  太巧了。

  自己前腳剛收到消息,一轉眼,劉娥就親自將這事告訴了他。

  少頃,李杰收起了訝色,皺眉思索片刻道。

  “張先生才學出眾,品行俱佳,確實是個不錯的人選。”

  “只是,張先生并無三司任職的履歷,貿然讓張先生接手,是不是不太好?”

  劉娥啞然道:“聽官家的意思,可是心中另有人選?”

  “學士院李學士如何?”

  李杰微微一笑,拋出了一個人選。

  “李諮?”

  如今學士院中李姓學士一共有兩人,分別是翰林學士承旨李維,以及翰林學士李諮。

  (翰林學士承旨:以翰林學士入院最久者為之,位次于諸翰林學士之上,不常置,僅一人。)

  不過,李維和張士遜一樣,并沒有三司任職的履歷,因此,劉娥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李諮。

  李諮是景德二年(1005)的進士,那一榜中,他排名第三,是探花郎。

  入仕后,李諮先后歷任地方親民官(知州、通判、知縣、主簿等父母官),三司戶部判官、開封府判官、淮南轉運使、江東轉運副使等職。

  雖然論資歷,李諮差了一點,但論經驗,李諮確實能夠勝任三司使一職。

  資歷差,不打緊,大不了在‘三司使’前加一個‘權’字。

  最重要的是,政治正確。

  李諮和寇準的關系不太好,這點就很好,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