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語小說 > 朱厚照:朕的廟號最次也得是圣宗 > 第566章 微服私訪去滁州(一)
  朱厚照得知了內閣與諸部衙門統一談話之后,并沒有太多抵觸與動作。

  因為這是權力結構的必然。

  不然司禮監也不會存在。

  不過看到這一幕,朱厚照也知道,司禮監的權力,也得對應的增加了。

  比如,將自己實際掌握的國營企業,移交司禮監,將司禮監打造成掌握皇家經濟命脈的部門,去跟內閣打對臺戲。

  國營企業的運營,只要操在司禮監手中,怎么分紅,分紅多少,都是需要內閣和司禮監進行博弈的。

  畢竟司禮監想要有政績,上繳多少錢進皇帝的內帑,就是他們的未來目標。

  這個,還是蠻不錯的。

  于是,朱厚照下旨,將司禮監內的鎮守太監職能更改為國企鎮守,讓鎮守太監,從地方監督,轉入國企干活。

  當然,這么做,會引發不少問題。

  所以,朱厚照對國企的鎮守太監選拔方式更改為,國企內部選拔和司禮監派遣。

  正式將內廷司禮監外廷化。

  組成國企鎮守委員會,朝廷選任內書房優秀太監,到地方擔任主官,然后對下層提拔上來的各地廠長、內閣滲透的廠長進行鉗制。

  也就是所謂的——z委化。

  這是阻攔思想變革的一種手段,也是增加集權的辦法之一。

  國企,也是行政部門的延伸,避無可避。

  總之,內閣看到了朱厚照在萬壽圣節之前完成的鎮守太監職能調整,哪里看不出來朱厚照是在防止國企被內閣滲透呢?

  大家都在不斷拉扯,極限爭奪未來的經濟、行政體系的控制權。

  鎮守委員會,也沒規定一定要是閹人才能上位,因為之后朱厚照會漸漸將閹人制度剔除。

  ……

  起因就是,萬壽圣節之后,朱厚照在地方巡視。

  路過滁州南譙鄉,這里正在舉辦一場婚禮,敲敲打打,還不熱鬧。

  朱厚照跟著人群看,一打聽才知道,這是本地一個員外,要將自家養在深閨的小腳女兒,嫁給本地一個鄉長。

  聘禮鴻雁一對,嫁妝卻是本地所有田土。

  可以說,將朱厚照不想看到的地方新貴,與本地舊勢力同流合污的事情,演繹得淋漓盡致。

  當然這也不可避免。

  朱厚照耐著性子看婚事。

  接著,就看到,一個老媒婆,背著一個明明有十六歲了,腳卻小得可怕的女人上轎子。

  下地的時候,這個女人,還趔趄了一下,根本沒有辦法站穩。

  “都聽說員外家的閨女是大家閨秀,從一出生腳不沾地,富貴了呢!”

  “是啊!不想今日一看,居然是真的。三寸金蓮,步步生蓮!”

  一些穿著儒衫的青年在邊上感慨。

  朱厚照臉卻黑了。

  他原本以為明代裹腳,只是簡單的束一下腳型,至少皇后也裹腳,但也只是束形,讓腳看起來好看。

  但萬萬沒想到,民間居然已經開始玩起了三寸金蓮的勾當!

  再這么任由發展下去,女性勞動力還要不要了?

  不行,必須禁止。

  朱厚照臉色一沉,轉身離開繼續探查地方發展。

  滁州下屬南譙鄉聚居地,是此行的目的地。

  南譙這邊是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之前主要是衛所軍官的地盤。

  朱厚照是來看看南譙這邊的衛所兵,日子過得怎么樣了,有沒有出現什么需要解決的問題。

  來到鄉間,稻麥還是青蔥,但不少老農,已經開始巡視和驅趕麻雀。

  馬上就要收獲了。

  只等一股冷氣拂過,這邊就會立刻整片成為黃色。

  搶下來之后,應該能再種一季豆,或者開始燒桔梗和翻耕,不然拖下去冬雪一下,蟲卵可就凍不死了,明年非得鬧蟲害不可。

  朱厚照沒有打攪他們,他踩了踩鄉中大路,一條用紅磚是鋪出來的路。

  “有點奢侈啊。”隨行裝扮成管家的楊廷和感慨著,“居然用紅磚鋪路。”

  朱厚照沒有說啥,倒是一個扛著鋤頭路過的老頭兒一聽,哈哈笑道:“外鄉人,第一次來我們南譙鄉嗎?這路最開始只是夯實之后上三合土而已,結果我們鄉營的磚廠,燒了一批太脆紅磚,人家造房子不愿意要,那也不能堆著不用不是?

  于是,鄉長想了一個辦法,將已經夯實的路,不上三合土了,撲沙子和黃泥,接著錯落紅磚,就成了你現在看到的路了。

  要不是有這個辦法兜著,我們南譙鄉的紅磚窯,非得虧死不可。

  好在,有了這個辦法兜底試錯,我們磚廠的磚又好又耐用,已經賣給城里造大廈用了。”

  老丈兒站著,跟朱厚照宣傳起來他們鄉里的特產,還有磚的好處。

  朱厚照饒有興趣的聽著,接著笑著說:“老丈,我們不是來買磚的,而是來買糧食的。”

  “買糧食?”這個老丈一聽,撇了撇嘴,興致一下缺缺道,“買糧食得去鄉的糧行營業點,咱們南譙鄉,私人糧食可不準隨便買賣。”

  “怎么不準?難道您沒有期貨原單外的產出嗎?”

  “有是有,但這些,老丈家得自用,還得歸攏一部分去當集體糧,存著以防萬一。”

  “可是官家不是說,各家自己得建一個糧倉嗎?怎么都去存集體糧呢?是糧行的意思?”朱厚照露出一副躍躍欲試的表情,然后拿出一本本子,“如果是這樣,那我可得記下來,之后發密奏給陛下,回頭還能升官三級!”

  老丈兒一聽,居然是個秀才出身的主兒,連連擺手說:“這位老爺,可別亂說。我們是自愿去存糧的。”

  “怎個解法?集體糧最新的調整,鄉鎮只能納最多不超過年人均口糧消耗的1.5倍。

  按照朝廷規定的人均口糧消耗,一個成丁一年四百斤,1.5倍就是六百斤,八歲以下,不必納,八歲以上到成丁按三百斤納。

  這些糧食,是存著,每年騰換給百姓自用,是用來渡荒的。

  南譙鄉戶均十二畝,水田居多,一年兩季,年均畝產稻麥豆等在七百斤上下,一戶二丁,也就是繳納一千二百斤,集體糧差不多就兩畝。”

  “不是不是。”老丈似乎有點急了,跳腳說:“鄉長沒給我們加稅,是我們自愿上繳的。這些糧食,是要拿去跟糧行換舊糧,或者借貸給私人糧行,還有一部分得用來釀酒用的,養雞鴨的。”

  “養雞鴨!”朱厚照邊上的楊老頭兒瞪大了眼睛道:“北邊到處都是糧食不夠吃的人,怎么你們這里居然用糧食來養雞鴨!”

  “那管我什么事情!不養雞鴨我們怎么賺錢?這年頭糧食自家用是夠,但衣服要添置吧,孩子未來要讀書吧,哪樣不需要糧食?

  朝廷收集體糧,象征跟我們說了,是讓我們有渡荒的本錢,我們也認。

  但自家的谷子,產出多了,留在倉里,賣給糧行沒幾個錢,不如交給鄉里去加工。

  釀酒、養雞鴨、能賺錢。

  現在日子好過了,糧價回落了,大家吃飽飯了難道就不想吃點肉?豬牛羊長得慢,雞鴨魚不是想養就遍地都是。

  谷子豆子一撒,雞鴨就蹭蹭長大,肥鴨入了南京,連皮帶餡,頭尾都賣了,就是一分錢。

  從揚州鹽場買鹽,回來腌咸蛋,我們家自己吃,賣出去也是一筆錢。

  不說別的,就說我家,每天能從雞場、鴨場,分到五顆雞蛋、鴨蛋,我家敞開吃,也吃不完哩。”

  老農極力的說鄉長的好,豎起大拇指的好。

  生怕朱厚照舉報了,讓這個不怎么“守規矩的”鄉長,被廢掉。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