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語小說 > 山河美人謀 > 葉嬌來了
  李璋猛然抬首,眼中一抹冷冽的光,與李璨對視。

  有些震驚,更多的是懷疑。

  出此計謀,你是何居心?我去劍南道可以,但是真的要把政事交給李璟和李策嗎?

  朝局變化一日千里,就算我驅除瘟疫回來,恐怕江山也已經易手。

  主動說要去劍南道驅除瘟疫時,李璋只是有些煩躁。但聽說要交出政事,他第一次對李璨產生了懷疑。

  然而李璨直視他的雙眼,深邃的眼眸清澈坦蕩,緊抿的唇角露出一絲笑容,道:“父皇懷疑太子冷酷無情、無心朝事,太子便為萬民遠赴西南、舍身驅疫;懷疑太子黨同伐異、誣陷兄弟,太子便拱手讓位、以示信任。其行甚廣,其過愈彰。五哥不做事,父皇或許以為他尚可托付。真要做事,父皇才會發現他根本無力為君。”

  “那李策呢?”李璋問。

  李策可不是李璟,他會做得很好,做得讓皇帝青眼有加,生出廢儲另立的心思。

  “父皇不會同意的。”李璨篤定道,“太子可以去試試。父皇心中,只有嫡子正統、世家大族助力。我們幾個,李琛不是說過嗎?磨刀石而已。”

  皇帝的兩個嫡子,娶的都是世家大族之女,揣的也是讓他們輔佐儲君的心思。

  李璨自嘲地笑笑,那笑容既清高自傲又自卑自貶。

  “六弟……”太子有些動容,想要安慰或者反駁,又實在無法欺騙自己,最終只是同意了李璨的提議,道,“我去試試。”

  如李璨所說,聽到李璋要自請去劍南道平息瘟疫時,皇帝的神情震驚非常。

  他從床榻上直起身,原本鐵青的臉色瞬間變紅,蹙眉不解道:“你,你這是為何?”

  “戶部秦員外郎奏報,”李璋啞著嗓子,仿佛剛剛哭過,“劍南道瘟疫加重,太醫署和尚藥局的醫者束手無策,瘟疫向北蔓延,許多村子十室九空。林奉御在奏折里說,希望能把患病者隔離進癘人坊,同康健者區分開。然而瘟疫區日漸擴大,要做好這件事很難,所以兒臣想親自前往,為大唐百姓,做一些事。”

  皇帝張了張嘴,半晌說不出話。

  他看著李璋,又看向高福,神色錯綜復雜。

  李璋來這里之前,皇帝已經對他很失望。

  河東道賣糧案看似難辦,實際上皇帝能夠一眼看破。無非就是李策和葉長庚打敗突厥、功勛卓著,李璋容不下他們,肆意陷害。

  然而只要是栽贓就必有疏漏,李策聰明詭變,李璋輸了。突厥使團就在京都,這個時候,不能鬧出皇室同室操戈貶斥太子的笑話。

  皇帝思索良久,只能讓傅家頂罪。

  反正傅明燭那東西,兩年前在御街上丟人的時候,就該死了。

  多活了兩年,已經是他仁慈大度。

  皇帝還沒想好如何懲治太子,這個時候,太子竟要以身涉險,去劍南道。

  他這個兒子,如此心系萬民嗎?

  皇帝心神震動,不由露出慈愛的表情,道:“太危險了。”

  皇帝說話雖然有些口齒不清,但已不再斷斷續續。

  “兒臣知道危險,”李璋抬起頭,懇切道,“父皇曾經教兒臣讀《荀子》,‘仁厚兼覆天下而不閔’。兒臣愚鈍,常常被人蠱惑,做出昏昧的事來。兒臣便只有學習仁厚之道,用忠恕仁愛之心,協助父皇治理朝政。”

  “不能只有忠恕仁愛!”皇帝語氣嚴肅,但已沒有憤恨,教育道,“你記得這句,怎么不記得荀子說‘君者儀也,民者景也,儀正而景正’?”

  “儀”是指日晷,說是國家的君王就像日晷,百姓則是影子。日晷儀擺放得正,影子就會正。

  皇帝在斥責李璋心術不正,走了歪路。

  李璋仍然跪在地上,垂頭不語,任皇帝責罵。

  皇帝抬手要茶,吃了一口,口干稍緩,抬眼道:“你走以后,朝事怎么辦?”

  這是答應了。

  李璋放下心,立刻道:“三弟眼下在皇陵,不如就由五弟監國,九弟輔政吧?”

  皇帝偏頭看看李璋,沒有立刻應下來,只是質疑道:“你不推舉李璨嗎?”

  他輕輕嗅了一口紫筍茶的香氣,語氣中有細微的警告。

  你是真心舉薦趙王和楚王嗎?

  這是李璨給你出的鬼主意吧?

  李璋聞言微怔,道:“一切聽從父皇的安排。”

  “你走吧,”皇帝的精神好了些,道,“讓宰相和六部尚書來。”

  李璋叩首起身,退后幾步離開,心中陰郁稍減。

  皇帝擅長制衡之術,只要他還不想廢儲另立,便不會讓其余皇子擁有能抗衡太子的力量。

  看來,李璨又猜對了。

  第二日早朝,高福罕見地出現在朝堂上,宣讀了皇帝的圣旨。

  重大的職位調動,讓聽者如聞雷鳴,心中久久不能平息。

  ——太子李璋,自請平息瘟疫,著即刻南下,不容耽擱。

  ——河東道行軍大總管葉長庚,驍勇善戰、擊敗突厥,加封“神威將軍”,賜黃金百兩、戰馬千匹,晉劍南道節度使,前往劍南道履職,協助太子驅除瘟疫、守衛地方。葉母張氏,賢良淑德、教子有方,特封一品誥命夫人。

  ——楚王李策,以病弱之軀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特容其在京都養病,待病愈后方可就藩。楚王妃葉嬌,捐贈糧草隨軍北上,賞銀萬兩,以彰其德。

  ——文散官嚴從錚,國之良材、守土有責、以身犯險、擒敵有功。遷鴻臚寺卿,欽命掌突厥和議一事。

  其余人等各有封賞,而正當朝臣紛紛猜測,太子離京,是不是李策監國輔政時,一個出其不意的名字響起。

  李璟,趙王李璟。

  怎么可能?

  李璟不是那個喜歡逛酒樓、求著皇后納妃,以及圣上壽宴時,躺在大缸里寫打油詩的那位嗎?

  那位?

  監國輔政?

  除非皇帝坐在他身后。

  當下便有朝臣心思活絡起來。有人覺得可以請幾日假,回鄉探親。有人突然想起,該認真治治老寒腿的毛病。還有人想起李璟的寬厚,頓時覺得可以試試把自己坐牢的小舅子撈出來。

  朝臣們只是心思活絡、辦點私事。在雍州陪伴妻子待產的李璟,則是心慌意亂、瀕臨崩潰。

  “我?”他抬手指著自己的鼻子,問,“監國輔政?太子呢?太子去劍南道,讓我監國?”

  傳旨的內侍尚且站在屋子里,李璟拿起圣旨,仔細讀了一遍,確認沒有錯,臉色頓時煞白。

  他左右尋找,終于找到一根柱子,頓時抱住,不松手了。

  “殿下,殿下您這是干什么?”

  傳旨內侍沒見過這個,目瞪口呆。

  “我不去!我不去監國理政!”他大喊道,“太子不想活,也不想讓我活了!你回去告訴父皇,說我就抱著這根柱子不走了!除非……除非你們把房子拆了!”

  內侍抬頭看了看崔宅這座裝飾華麗的前廳,覺得雖然也能拆,但是未免太糟蹋東西。

  “殿下,”他好言好語地勸,“多少人求之不得的事,您怎么就不去呢?您如果抗旨,我們回去不好交代啊。”

  李璟緊緊抱著柱子,甚至努力向上爬了半丈。

  趙王妃崔錦兒挺著肚子,不敢去拉扯。

  李璟幾乎是在嘶吼:“京都有楚王,再不濟還有李璨,怎么也輪不到我去監國。我的孩子快生了,我不能出事!”

  內侍眼見李璟把朝堂當作龍潭虎穴,只好苦著臉道:“那……奴婢就這么回稟?”

  “隨便你怎么回!”李璟道。

  內侍抓了抓自己空空如也的口袋,在心里嘆了口氣。

  這么大的恩典,這家人應該給他一份沉甸甸的賞銀。怎么就這么抱著柱子,把他打發了?

  好在崔錦兒終于想起來,讓人給內侍封了賞銀,又好言安撫,勸回去了。

  她一手托著肚子,慢悠悠走回來,跨過門欄,看了一眼自己不成器的丈夫,道:“你下不下來?”

  李璟低聲道:“走了嗎?”

  “走了,”崔錦兒安慰他,又道,“圣旨留下了。”

  “什么?”李璟松開手,忘記自己兩條腿還盤著柱子,頓時跌落下來,“咚”地一聲摔在地磚上,疼得齜牙咧嘴。

  “我已經開始倒霉了!開始倒霉了!”他哭天搶地地哀叫。

  崔錦兒捂住耳朵,又讓人抬起矮屏擋住自己的肚子,以免腹中孩子覺得聒噪。

  她勸了半晌沒有用,只好嚇唬道:“葉嬌來了!”

  天地俱靜。

  ……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