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語小說 > 山河美人謀 > 李策追妻
  殿內靜默一瞬,百余朝臣、三司官員和皇帝的目光,全部聚焦在李策身上。

  就連支撐起雙層屋檐的粗大圓柱,還有威嚴聳立的飛檐斗拱,都似乎齊齊屏息凝神,要聽一聽李策進稟。

  安國公府的銀兩,哪里去了?

  除了想聽一聽李策的解釋,大家還奇怪他怎么回來得這么快。

  不是去賑災了嗎?戶部的幾位官員還沒到家呢,李策是飛回來的?

  短暫的安靜后,大殿內響起皇帝威嚴的聲音:“楚王倒是知道嗎?那你不妨說說,然后朕再治你衣著不整、未宣而入之罪。”

  覲見皇帝未著常服,就這么心急如焚地闖進來,當然要治罪。

  然而李策已經顧不得這個。

  他端正跪立,回答道:“兒臣在甘州賑災時,甘州新任知府尹世才想請兒臣到湯泉休息。兒臣拒絕,他便說湯泉其實跟賑災有關,因為甘州地動后不久,就有道人在湯泉處施粥,又向衙門布施一千二百兩白銀,用于賑災。那道人未說自己在何處修行,只在捐贈的文書上,寫了‘濟’字。適才兒臣在殿外聽到安國公府賬冊上也有這個字,便想著或許有所關聯。”

  皇帝緊皺的眉頭微微舒展,詢問戶部侍郎嚴廉道:“你查出的賬冊,是多少銀兩?”

  嚴廉謹慎地回稟道:“今年支取的分毫不差,正是一千二百兩。”

  殿內響起一片驚嘆,為銀兩去向清晰而驚,為竟然用于賑災而嘆。

  那可是一千二百兩,恐怕占了安國公府每年生意利潤的五成以上。

  怪不得寫作“濟”字,這是“賑濟”,是“濟世救人”,是“達則兼濟天下”!

  皇帝微微動容,對葉長庚道:“果真是賑災了嗎?這有什么不好說的?是怕傷了朕的顏面?朕是那樣小肚雞腸的人嗎?”

  葉長庚疑惑地叩首,不比其他人的驚訝少。

  他曾經抱怨過父親很多次,說他拋妻棄子避入深山,還要拿家里的銀兩過活。卻沒想到那些銀兩竟用于賑災了。

  一時間葉長庚心中五味雜陳,他竟不知道自己該用什么樣的態度,來面對父親。

  想到自己身后的妹妹,葉長庚回頭看了葉嬌一眼。

  葉嬌對他笑笑,桃花眼里卻盛滿淚水。不知道是感動的淚,還是慶幸的淚,抑或是在今日,對父親重新了解的淚。

  可是在一片贊嘆聲中,御史中丞百里曦卻繼續發問道:“今年的如此,去年有嗎?前年有嗎?確認這不是巧合?”

  對啊,萬一是巧合呢?

  安國公府有什么證據,來證明自己消失的銀兩,都是用于賑災了呢?

  戶部侍郎嚴廉聞言開口道:“去年是一千一百兩,前年八百兩,大前年一千三百兩,只搬來四年賬冊,缺失的銀兩數目,微臣都已經謄抄下來。”

  “這個好說,”一直仿佛置身事外的大理寺卿汪辰明開口道,“戶部那里每年都有各地賑災募捐的記錄,只消去查一查,便知道能否對上。”

  皇帝抬眼示意戶部去查,這里戶部官職最低的官員便是嚴廉,他又一次抹著汗水離開大殿。

  走到殿外時,守衛在門口的嚴從錚迎上來,喚他道:“父親……”

  嚴廉瞪了兒子一眼,未等嚴從錚開口,便道:“你閉嘴!本官謹遵皇命履職,不管你那些亂七八糟的人情。”

  這種時刻,他是不會站隊,不會撒謊的。

  是福是禍,都看安國公府的造化了。

  嚴從錚僵在原地,看著父親向宣政殿旁邊的戶部衙署跑去。他步履沉沉,氣喘吁吁,已露出些許老邁之態。

  嚴從錚的心里,有些酸澀,更多的是擔憂。

  果然,經戶部查證,這些年來捐贈賑災的銀兩,都有某筆同安國公府的數目一致。

  這些銀兩要么用于抗旱修渠,要么用于救助疫病,最多的是糧荒賑災。只是以前沒有寫“濟”字,但都由道士轉交。

  面對證據,百里曦瞠目結舌。

  這件事是他買通安國公府的賬房先生,查出的紕漏。原以為是一柄利劍,沒想到竟幫別人揚了慈善之名,利劍刺入自己腹內。

  “這……這怎么?”他扭頭看向三司其他官員,見他們竟然也交頭接耳談論起安國公府的慈悲胸襟,百里曦只得僵硬地轉過頭,問道,“為何是道士?為何都是道士前去捐贈?”

  這個問題,御案后的人幫他回答了。

  “因為葉羲啊,”皇帝神情激動,感慨萬千道,“葉羲,未在朝堂卻為國分憂,身處道觀卻救黎民百姓。朕希望這天底下,多些葉羲這樣的忠良,少一些爭權謀私的奸佞。朕自己,也會銘感五內。”說到這里,皇帝似乎才想起來今日安國公府的人還擔著罪名,便又和聲對百里曦道:“愛卿繼續審,繼續審,這銀兩的去處知道了,想必你還有別的證據。”

  一語驚醒夢中人。

  今日大家齊聚一堂,是審問安國公府是否通敵賣國,可不是來表彰他們濟世利民的。

  百里曦的心提起來,手有些抖。

  他不能輸。

  輸了,安國公府便會飛黃騰達扶搖直上,吐蕃必然能同大唐和議,晉王就要解甲回京。

  晉王的勢力還太弱了。

  如果不能在兵部培養足夠多的親信,不能利用戰事囤積足夠多的銀兩,那么即便獲封太子,也難以在朝中站穩腳跟。

  皇帝的兒子中,太多人虎視眈眈覬覦太子位。

  血雨腥風的戰役前,他們必須做足準備。

  百里曦強裝鎮定,拿出一封書信道:“這封吐蕃文字寫成的信,是在安國公府中搜出的,還請禮部或者鴻臚寺的人看看。”

  案件審到此處,大理寺、御史臺、刑部、戶部、兵部都有涉及,其余幾部官員漸漸忘了饑餓,等著百里曦提到自己呢。

  畢竟案情似乎已經有了轉機,皇帝這會兒心情好,在君前露臉,也沒有白在這里忍饑挨餓。

  聽說要辨認吐蕃字,鴻臚寺卿王玄意立刻出列,趕在禮部之前,舉起笏板。

  禮部官員便有些不樂意,但想到王玄意是譯語官出身,通九國語言,便也任由他出風頭了。

  皇帝頷首,王玄意便穿過一列列官員,走到百里曦面前,鄭重地取過那封吐蕃書信。

  他先舉起封面,鄭重道:“這上面的確是吐蕃文,寫著‘長安安國公府,葉將軍臺啟,吐蕃蘭城公主格桑梅朵’。”

  這是書信的固定格式,朝臣沒想到他們之間通信竟然如此光明正大,頓時又是一陣嘈雜的議論。

  百里曦放下心來。

  是這封信,這是他親自找長安的番邦人寫下的。

  里面寫了格桑梅朵對葉長庚的諸多交代,其中一項,便是要得到大唐軍機。格桑梅朵承諾,待事成以后,嫁給葉長庚,帶他回吐蕃,繼任吐蕃皇位。

  這樣的誘惑,也難保一個小小的五品將軍不會動心啊。

  百里曦屏息凝氣,等待王玄意拆開信封,抖出書信。

  那封信慢慢展開,百里曦的眼神卻突然僵住,他瞳孔微縮,身子向前走了一步,難以置信地瞪大眼睛。

  不對,怎么只有一行字?

  在百里曦的震驚中,王玄意大聲念出了信箋上的字。

  “明德門,祝大唐國運昌隆。”

  明德門?

  祝大唐國運昌隆?

  這都——什么跟什么啊?

  朝臣一面議論一面偷笑,若不是在肅靜的朝堂,恐怕就要捧起肚子,笑翻在地。

  在一片議論聲中,皇帝問:“這是什么?”

  沒有人能回答他的話,只有葉嬌施禮道:“啟稟圣上,這是微臣寫的。”

  她寫的?

  “你怎么能冒充格桑梅朵給你哥哥寫信呢?”皇帝慢悠悠地詢問,似乎知道答案即將揭曉,反而不那么著急了。

  葉嬌眼神明亮,鎮定自若,懇切地回答道:“微臣帶領武侯戍守明德門,常常有吐蕃來往官商需要微臣驗看文牒。別的吐蕃字微臣不認得,但是這幾個字,是他們文牒上常有的,故而微臣也能寫出來。”

  皇帝溫聲道:“朕是問你,為何冒充格桑梅朵?”

  “因為真正的信,在這里!”

  葉嬌從衣袖中掏出厚厚的一沓信件,雙手呈上道:“微臣今日在府中,抓到一個賊!他懷里揣著這些信,要放進微臣的閨房。那個賊被微臣打暈,鎖在安國公府的馬車上,如今或許已經拉到宮門外。微臣從那些信件里揀出有吐蕃文字的,胡亂寫了一句放進信封。微臣是想,這些東西早晚要面見圣上,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微臣和兄長,相信三司在圣上面前,會公正裁決。”

  她說著雙膝跪地,含淚道:“微臣一家人恪盡職守、忠君報國,卻不知道為何被賊人算計,要誣告成賣國求榮的奸佞。微臣和兄長有冤!求圣上明斷!”

  十二年前,安國公府就已經有冤屈了。

  十二年后,同樣的朝堂內,御案后的君王能否明辨是非,還他們一個清白?

  內侍總管高福走下臺階,雙手接過了葉嬌高舉的信件。

  朝堂一片肅然,這是恭敬的肅然,是激憤的肅然,是萬眾一心的肅然。

  良久,宰相傅謙開口道:“圣上,微臣請諫。”

  “說!”皇帝擲地有聲。

  “微臣請拘賊人,詳查此案,揪出幕后主使。”

  兵部尚書同樣舉起笏板:“微臣附議!”

  跪在地上的劉硯把手中漸漸放低的官帽再次高舉:“微臣附議!”

  朝堂內頓時一片回應。

  “臣等附議!”

  “準!”皇帝道,他說著斜睨一眼惶恐不安的百里曦,森冷道,“百里中丞的其余信件,不妨都拿過來,也讓朕看看,安國公府除了與吐蕃有通,還在勾結哪些朝臣皇室。”

  只有百里曦和禁軍去搜安國公府,這么巧,今日便有賊人在搜查前,帶著信件前去栽贓。

  恐怕第一個需要查的,就是這位直言善諫的御史大人。

  高福取過百里曦手中的書信,交到皇帝手上。

  皇帝漫不經心地看了一眼,哼聲道:“哦,是朕的兒子,楚王。”

  果然,是要把倒霉的李策也拉下水。

  他說著拆開信件,嘲笑道:“這個不需要鴻臚寺翻譯,朕來讀,朕認識楚王的字。”

  他咳嗽一聲,帶著幾分嘲諷,下意識便把那封信念出了口:“嬌嬌……”

  嬌嬌……

  這兩個字響徹朝堂。

  葉嬌上前一步,李策喚一聲:“父皇,不可。”

  皇帝這才意識到這是一封真信,是他的倒霉兒子寫給葉嬌的真信。

  他的兒子,不光倒霉,還沒出息。

  真是氣死朕了。

  ……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