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語小說 > 三國之經天緯地 > 第八章:主動被動
  可能有人會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國家每年都公布財政計劃和預算,你自己不去關注,賴誰啊?這話,可就有點強詞奪理了!

  首先,你公布的財政計劃,在哪公布的?為什么不利用媒體大肆宣傳報道,令每一名百姓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整那么多專業數據和專業報表,百姓們根本看不懂,你是公布給誰看呢?

  正確做法,應該是既有專業數據,也有通俗易懂,一目了然的圖表,并且,廣而告之,讓關心這事和不關心這事的百姓,都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就比如,每年的稅收,究竟有多少用于了軍事,有多少用于了福利,有多少用于教育和醫療等等,根本不必細化,細化了百姓們也未看得懂,只要讓他們心中有數就行了!

  如此一來,對于國家也有好處!就比如,醫療基金不夠用,很多百姓心里就納悶了,我們一年交了那么多稅,國家怎么不加大對醫療事業的投入,錢都花哪去了?

  花哪去了?看過財政圖表,大家才明白,偌大一個國家,需要花錢的地方太多了,處處捉襟見肘,杯水車薪,醫療方面的投入逐年追加,已經很多了,再多就有可能影響到國家的發展和戰略,百姓們不就理解了你的難處嗎?

  人民,從不缺乏愛國熱情,他們知道了國家的難處,自然能夠體諒,有個小病小災,能挺則挺,就不給國家添麻煩了,便可以節省大量醫療開支,用于救治那些危重病人,不就皆大歡喜了么?

  可是有的國家呢,就是不愿意這么做,巴不得老百姓什么也不知道,令人難免懷疑,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見不得人的貓膩,不敢公布出來呢?

  劉緯可不想這樣,既然他想要打造的是一個民主國家,就不能剝奪了人民的知情權!同時,他也不想通過提高物價的方式,讓百姓們糊里糊涂地為國家做貢獻,于是,便發出號召,開展了一場愛國捐糧運動!

  愛國捐糧運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糧食價格保持不變,百姓們還是能以原價購買糧食,所需軍糧,則是由百姓們自愿自發地捐贈給軍隊,儲存起來,留作統一戰爭之用!

  自愿自發,就意味著沒有強制性的要求,每戶人家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把節約出來的口糧,捐贈給國家!如果你家人口多,能節約出來的口糧有限,那就少捐點;如果家里的人口少,能節約出來的口糧多,就多捐點!

  總之,無論你捐得多,還是捐得少,都能獲得獎狀,捐得最多的,還可以頒發民爵勛章,以茲鼓勵和感謝,絕不會像以前那樣,通過漲價的方式,不明不白地讓你為籌措軍糧做貢獻,不分青紅皂白,強行攤派到每個百姓的頭上!

  這種做法的精髓,就在于此!把知情權還給百姓,讓他們自愿做出選擇,而不是今天造軍艦缺錢了,就給食鹽漲價;明天造飛機缺錢了,就給鐵器漲價;實在漲無可漲了,干脆多鑄銅錢制造通貨膨脹,無恥地掏空百姓的錢包!

  什么是民主?這才叫民主!人民,有人民自發的覺悟,你要相信人民,并號召人民,而不是逼迫人民,更不能想方設法地算計人民,只要他們認為值得,一定會慷慨解囊的!

  曾幾何時,那個無恥發動侵略戰爭的島國,舉國上下捐資助戰,皇帝每天只吃一頓飯,節約開支,百姓們把自己的家底都當了,捐給軍隊,購買軍火,甚至女學生寧愿去賣身,也要把賺來的錢,捐給國家!

  誠然,侵略戰爭就是非正義的,邪惡的,是遭世人唾棄的,但他們的國民居然會有如此的愛國熱情,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究竟是為什么呢,不值得我們深思,并引以為鑒嗎?

  人民的窮富與否,并非問題的關鍵,而是在于他們希望這錢能花在刀刃上!

  稀里糊涂地為漲價買單,為通貨膨脹兜底,卻不知道自己無端多出來的開銷究竟被誰拿走了,也不知道花到哪里去了,這才是最可怕的,時間一久,怨氣越攢越多,你還指望百姓們支持你,跟你一條心嗎?

  可能有人會問,靠百姓捐贈的那點糧食,能夠用嗎?事實上,你想啊,若靠糧食漲價,積累錢糧,不也是老百姓買單么?其實本質是一樣的,只不過一個主動,一個被動而已!

  況且,還有五年的時間呢,就算漢國百姓每人每月只省出一口糧食,屆時,亦將是一筆十分可觀的數字,漢國政府和軍隊可以節省大量糧食采購成本,同時,還維護了糧食價格穩定,不影響到百姓的正常生活,豈不皆大歡喜?

  反之,若是劉緯不顧民生,為了準備打仗大肆囤糧,造成市面上的糧食價格一路攀升,百姓們吃飯的成本提高了,還不怨聲載道一肚子不滿?

  那時節,恐怕又會有人誤以為,是因為國營經濟壟斷了國家經濟命脈造成的,說漲價就漲價!

  你看,兩種做法,本質其實差不多,結果,卻截然相反,你說,劉緯該不該公布這統一戰爭的五年計劃呢?

  百姓們知道了真相,積極踴躍響應號召,都想為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劉緯幾乎沒費吹灰之力,便統一了人心,現在的漢國,呈現出一派前所未有的,團結奮進的局面!

  可想而知,經過了這五年的精心準備,一旦開戰,漢軍必能在人民的支持與擁護下,摧枯拉朽,勢如破竹,晉國必亡,司馬氏父子也只能是引頸待戮,洗干凈脖子,候著!

  劉緯所做的這一切,都被司馬懿看在眼里,難道他和司馬昭就只能坐以待斃,毫無招架之功嗎?感受到形勢不妙的父子二人,也都在心里盤算著應對之策,但是,卻再次出現了分歧!

  司馬昭的想法還是與原先一樣,認為應該學習效仿漢國的先進經驗,強大晉國實力;司馬懿卻認為,時不我待,不能被動等到五年之后,必須現在就有所行動!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