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語小說 > 三國之經天緯地 > 第二十二章:糧食危機
  關于劉緯如何解決資金問題,我們說了很多,可是有一點,卻不容忽視,在以小農經濟為主體,商品經濟尚不發達的古代社會,只有錢還是不夠的,關鍵還得有糧!正所謂家中有糧,心中不慌!

  民以食為天,這可不是一句空話,為什么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一直推崇重農抑商之國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那么,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簡單概括來說,就是糧食產量,太少了!

  中國地大物博,很多封建王朝的疆域,都比今天我國領土要大得多,怎么會糧食產量太少了呢?這種少,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其實總量并不少,但因人口眾多,耕地面積又十分有限,所以總是顯得糧食匱乏!

  中國古代,確實人口眾多,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的古代戰爭,動輒萬人以上,甚至十萬百萬人上陣,而歐洲國家的戰爭,卻跟兩個村子打架一樣,很少達到萬人以上規模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當然,中國古代,即便是人口達到鼎盛時期,也只有幾千萬人而已,連上億都很困難(清朝除外),與今天相比,還是差距很大,卻已經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了!

  所以,歷代封建統治者,都為如何養活這么多人,而感到十分撓頭,若不重視農業,大力發展糧食生產,百姓們恐怕就要挨餓,餓急了就會造反,他們的江山可就坐不穩了!

  可劉緯呢?偏偏反其道而行之,竟大力發展工商業,促進商品經濟發展,他的底氣,便來源于解決了糧食問題!最大的功勞,當然要記在龐德公的頭上,正是他穿越時帶來的番薯,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可是,如此就能一勞永逸了嗎?顯然,劉緯原本就是這樣想的,但隨著局面出現新的變化,劉緯才發現,自己的想法,似乎過于草率幼稚了,興鼎六年末,他不僅面臨著缺錢的窘境,就連糧食也漸漸匱乏,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

  造成這種局面的直接責任,當然在劉緯身上,他一門心思發展工商業,卻忽視了農業生產,最起碼也是重視程度不夠,再遇上點突發事件,那么點存糧,便將告罄!

  這個突發事件,就是興鼎六年,推廣種棉的失敗!為了讓西北農民種植棉花,劉緯可是從蜀地調運了大量糧草,提供給西北百姓,大費周章不說,也搭上了不小的成本,結果卻一無所獲,這樣的損失,傷筋動骨,從前什么也不缺的劉緯,就連糧食,也出現了危機!

  若想繼續執行推廣種棉的國策,劉緯就必須想辦法解決好糧食問題,否則將難以為繼!好在,劉緯正為此事發愁之時,漢中技術研究院那邊,卻傳來天大的喜訊:雜交水稻,竟然研制成功了!

  看到這里,可能您又要罵人了!雜交水稻?沒搞錯吧!那可是袁隆平院士,盡畢生心血,才研究出來的重大科研成果,劉緯他一個大一新生,外加幾個老農,就能研究出來雜交水稻?這不扯淡么!

  這件事,確實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可您要是了解其中的細節后,也許就不會這么想了!

  國家級偶像——袁隆平院士,研究雜交水稻的初衷是什么呢?就是要提高水稻產量,以確保糧食供應,能養活中國十幾億的人口!他嘔心瀝血,研究多年,終于成功,可謂標榜史冊,惠及千秋萬代,功照萬世,這當然沒有二話!

  可是,若細究起來,其實雜交水稻,就是一種轉基因作物!嚇人不?轉基因啊?有些人可能一聽這個詞就害怕了,是不是連家里的大米都不敢吃了?

  不必如此!袁隆平院士所研究的雜交水稻,雖然屬于一種轉基因作物,卻是通過物競天擇的自然選擇,外加點人工干預,培育出的新品種,也就是并沒有違反自然界的基本規律,還是在大自然規則的框架下,實現的改良易種!

  如果這么說太繞,您可以想象一下,人類用驢馬交配,誕育出騾子的過程,道理也差不多!

  而現在人們口中的轉基因食品(作物),卻很可怕,是某些科學家們過度使用科技,硬生生地去改變植物基因,以達到某種想要的結果!這種違反大自然法規,過度扮演上帝之手的做法,隱患頗深,甚至其中的害處,現在還看不出來,也許將來才會爆發!

  舉個例子,為了讓植物能規避蟲害,有的科學家,居然在植物的基因中,加入了昆蟲基因,使害蟲誤以為這不是植物,而是昆蟲,也就不吃它們了!

  這種做法,別人怎么看不知道,反正我覺得很可怕!植物有了昆蟲的基因,那它還是植物么?是不是下一步,這些科學家還要把動物基因,植入到植物體內,讓他們能自己揮動枝葉,驅趕害蟲?一棵能動的植物……天吶!

  所以,現在某些所謂的科學家,簡直就是胡來,他們與袁隆平院士相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連個小腳指頭,都比不上!

  不過,從這個例子中,我們也不難看出,相比需要在實驗室里,用科學試驗,才能研究出來的那種變態植物,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似乎相對要容易一些,并非不可以模仿和復制的!

  我們的主人公劉緯,從小愛看書,更喜歡看科教頻道的電視節目,從中沒少了解關于雜交水稻的培育過程,甚至細節!

  作為一名穿越者,劉緯擁有這樣的知識基礎,起碼知道大概的方向,再加上那些經驗豐富的農學專家(老農院士)從旁協助,能研究出雜交水稻來,絕非不可能!那種無性繁殖的番薯,不就研究出來了么!

  在前人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劉緯其實也只是照貓畫虎,拿來主義而已,又不是他開創的歷史先河,這沒什么可大驚小怪的!

  不過,劉緯研究出來的這種“劉氏雜交水稻”,畢竟是東施效顰的產物,與袁隆平院士所培育出的雜交水稻還是相差甚遠,單是產量上,就根本沒法比!

  大家知道現在的稻谷,畝產大約有多少嗎?據說已經出現了“噸糧田”,即畝產兩千斤稻谷,這個產量十分驚人,以劉緯的水平,以及漢代落后的生產力,根本實現不了!

  這種“劉氏雜交水稻”,產量究竟有多少呢?視氣候和地理條件有所不同,最高能達到畝產八百多斤,少的也能達到五百多斤,平均在六百斤左右!注意,這里說的斤,是指今天的市斤,若是折合成漢斤,則為畝產一千斤以上,甚至一千五百斤!

  要知道,在中國古代,畝產千斤,一直都是個難以實現的夢想,即便偶爾出現,都會被指為祥瑞,可劉緯卻做到了!

  更重要的是,這不是偶然出現,而是今后,只要風調雨順,沒有什么災害,稻谷的產量就是這么多,等于是原來的產量,翻了三倍有余!

  可以想象,如果這種水稻,能在南方大范圍推廣種植,將來獲得的糧食收入,將有幾何!那種倉稟皆滿,余糧傾瀉的喜人場面,將再也不是什么足以令人炫耀的奇跡,而是一種常態,那么糧食的問題,也就幾乎徹底解決了!

  這個天大的喜訊,令劉緯興奮不已,喜出望外,歡呼雀躍!不過短暫的喜悅過后,劉緯又開始發愁起來!

  雖然雜交水稻栽培成功,可即便現在開始馬上推廣種植,要等到收獲,至少也得半年時間,那么這半年的糧食,去哪里淘弄呢?要知道,現在的府庫,可都空了啊!

  況且,劉緯現在推廣種棉,就已經面臨了巨大的經濟壓力,若再推廣種植雜交水稻,財政上的困窘,豈不更是雪上加霜?這可如何是好呢?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