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語小說 > 三國:漢中祖 > 第二百二十四章司馬赴關中
  因為有朋友指出嘉禾吳簡的畝收三斛-五斛的問題,所以我給大家說明下三國時期的畝收情況,所有資料皆來源于離當時最近的史料。

  首先還有要確定一點,那就是東吳時期那邊的農業技術是整體落后于中原與蜀漢的,我也會舉例說明。

  我在小說里寫蜀漢12-15斛是保守的,甚至還達不牛逼的水平,當時為了寫小說,也沒有詳細去論述說明,所以取了一個平均值說明。

  蜀漢方面

  資料:《華陽國志》,乃東晉時期成漢常璩撰寫于晉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年-354年)的一部專門記述古代中國西南地區地方歷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

  常璩,蜀郡江原人,研究蜀漢資料最可信的書籍之一。

  《華陽國志·蜀志》:“綿竹縣劉焉初所治。綿與雒各出稻稼,畝收三十斛,有至五十斛。”

  此意思就是:綿陽和雒城兩地分別畝產為三十斛和十五斛。即便把這些看作為最高畝產,平時達到十斛以上是沒有問題的。

  這兩地都在成都平原上,因此這也是為什么稱成都為‘天府之國’的原因,畝收三十斛和十五斛這就是他們底氣,這也是諸葛亮常舉十萬兵攻魏的底氣所在。

  當然這只是益州最為肥沃的地方而已,巴地相對貧窮一些,貧窮的旱田畝收3斛也有可能。

  為什么蜀地會這么高產,這是主要是因為土壤以及都江堰原因,還有益州最先受到開發,農業水平高于整個南方,與北方持平。

  蜀地:蜀郡、廣漢郡、東廣漢郡、犍為郡。

  巴地:巴西、巴東、涪陵、巴郡等郡。

  吳國方面

  東吳在三國期間在一次大規模的受到開發,但距離頂峰之時,肯定自然遠遠不如。

  江東以及荊州地區還在使用春秋戰國時期的‘火耕水耨’耕種方式,非常的落后。

  具體詳細的最高的畝收資料,我沒找到,根據走馬樓吳簡所說,確實是畝收3-5斛米,稅收58%,孫權小兒實在狠。

  但這不代表是正常的水平,因為水稻的畝產比小麥、粟都要高。

  荀悅(東漢時期)《前漢紀·文帝二年》載有晁錯復說上之言曰:“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作者不過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三百石。”100畝產粟300石,畝產粟3石,3石為3斛。

  由此可見,在四百年前,畝產粟就能達到3斛米,相比與四百年后的吳國治下的長沙郡,農業水平差距可不是一星半點。

  但是其中差別不一樣的是,火耕水耨不太辛苦,可以大批量耕種,因此相對來說同時間內可耕種的田地會更多,這或許是孫權敢收58%稅的原因。

  至于為什么吳國時期荊州農業落后,那是因為孫權去開放建業去了,《吳都賦》完全描寫出建業的富饒。

  到南朝時期,耕種的水平提高,江西豫章有畝產達到二十斛,江東地區達到十斛也是甚多。

  魏國方面

  稽康在《養生論》中說:“夫田種者,一畝十斛,謂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稱也。”畝收十斛。

  《晉書·傅干傳》(四十七卷):“古以步百為畝,今以二百四十步為一畝,所覺過倍。近魏初課田,不務多其頃畝,但務修其功力,故白田收至十余斛,水田收數十斛。”

  旱田畝收十余斛,水田收畝收數十斛。

  更加有限的資料來看,吳國的農業水平……

  三國農業農業情況復雜,我也很難說清楚,就粟、水稻的畝產就要扯半天,還有沒計算進去的黍。

  加上沒有說的,上田、中田、差田根本聊不清楚的事,所以我在小說里取嵇康的一畝十斛,就是取中間值,簡單說明下,新式耕法和蜀中犁的效果。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