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語小說 > 亂戰三國之爭霸召喚 > 第394章民心
  即便是叛亂這事真的僅僅只是楊玄感一人所為,而與楊素無關,可楊堅卻依然無法放過楊素。

  若是楊玄感做了如此之事,他仍要放了楊素的話,那其余的將士們又豈會心服。

  甚至,若其余將士們有樣學樣又該怎么辦,反正,即便是真的叛變,也不會影響到他們的家眷親人。到那時候,恐怕一切都得亂套了!

  “來人,將秦檜直接拉出去斬了!”楊堅望著同樣跪伏在地的秦檜,心中的殺心再也壓抑不住,惡狠狠地向著左右命令道。

  他分明沒有叫這秦檜傳喚楊素,可秦檜卻假借著他的命令去傳喚楊素。這其中存在的貓膩,以楊堅之智,一眼便察覺了出來,這混蛋分明已經和楊玄感同流合污了,此行分明是為了撈出楊素的,只不過最終沒有成功罷了。

  楊堅自認,當初董卓死后,自己肯留他一命已經是莫大的恩賜,可此人非但不思報恩,反而反噬于他。此次,楊堅又怎能不殺了這個吃里扒外的東西,以泄自己的心頭之恨。

  “主公,主公饒命啊!”生死關頭,秦檜表現得與其他普通人并沒有什么不同。

  “還不拖下去!”面對秦檜的求饒,楊堅絲毫不為所動,目光冰冷地仿佛不帶一絲一毫的感情。

  至于參與昨夜之事的其他人,如那些世家勢力與楊玄感,楊堅早就命人進行清洗與搜尋了。

  “諸卿,不知可還有什么辦法以解我軍困境!”楊堅自己都絲毫不抱希望地問道。

  聞言,即便是高颎、楊榮、楊溥、楊士奇這些人平時自詡智謀出眾,也拿不出什么好主意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糧草,他們還能變出來不成!

  “主公,不如從百姓處征糧!”一個跑龍套的將領上前建議道。

  不過,楊堅看都沒有多看他一眼,高颎、楊榮、楊溥、楊士奇這些人也沒有將其當回事。

  很早之前,百姓們的糧草已經被楊堅征集地差不多了,只給百姓留下了足夠他們生存的一部分糧草。

  這個時候若要再從百姓那里征糧,無異于是不給百姓們留活路,到時候,這滿城百姓必然生亂。黃巾之亂過去可還沒有幾年呢,楊堅可還沒有忘記了那個教訓。

  若是將這滿城的百姓逼反,很可能情況比現在還要遭糕。

  “主公,不如出城,與晉軍拼死一戰,破釜沉舟!”左天成上前發言道。

  楊堅等人聽過左天成的建議都不由得沉思了起來,這倒也算是一個沒辦法的辦法,只是,楊堅卻無法下定這個決心。

  如今,經過了連番的損失,楊堅只剩下了七萬三千左右的兵力,而這其中更有將近一半的郡兵。但城外,晉兵卻仍有十四萬的精銳。這種程度下,出城一戰,與自尋死路可沒有什么區別。

  破釜沉舟,楊堅可沒有什么把握能夠成功。

  因此,對于左天成提出的建議,楊堅雖然有些意動,但卻還需要再多考慮考慮,有些決心可不是那么容易下的。

  “主公,吾有一法,不知當講不當講?”高颎語氣莫名地說道。

  “昭玄講言!”眼見自己的第一謀士有了主意,楊堅心即心中一喜。他相信,高颎是不會讓他失望的。

  “主公,吾等可驅逐一部分百姓出城!”高颎有些猶豫地說道。此計一出,他接下來的名聲恐怕要臭了。

  聞言,楊堅已開始沉默了,他在思考這其中的利弊得失。

  按照高颎的意思,驅逐一部分百姓出城,那么便可以將這一部分百姓擁有的糧食盡可能地搜集過來。

  一方面,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他們的糧食危機。另一方面,將這部分百姓趕出長安城之后,晉軍一定不會置之不理,為了安置這一部分的百姓,必然會很大程度上加重晉軍的糧食壓力。

  當然,天底下沒有絕對的好事。這樣做雖然有著不小的好處,但其弊處也同樣不小。

  若是楊堅真的采用了這種舉措,他恐怕會民心盡失,與百姓失心失德。

  “得民心者得天下”,字面意義上,我們可以理解為,得到民心,得到老百姓的支持,你的江山就可以穩固統治,不出亂子。

  如果你把這句話理解為,得到民心就可以一統江山,建立牢靠的政權,那就很缺乏歷史依據了。中國古代任何一個朝代的誕生,不是由百姓在溫情脈脈中選出來的,都是靠著拳頭,軍隊,刀槍劍戟打出來的。

  哪一個朝代的建立不是充滿了血雨腥風,哪一家“天下”不是來自于強大的軍隊威懾。

  沒有尸橫遍野,血流成河,就沒有新政權的建立,這才是冷漠卻真切的事實。如果讓劉邦、曹操、忽必烈、朱元璋、皇太極來回答這個問題的話,他們一定會異口同聲地說:得天下沒有捷徑,只有硬實力。

  事實上蒙元軍隊和清軍在當時確實代表著落后的生產力,絕大多數中原百姓對他們是恐懼的,根本就不認可,所以他們永遠不可能真正得到民心,但最終還是贏得了天下。

  即便是魏代漢、晉代魏、唐代隋、宋代周所謂的“和平交接”,又哪里來的真正禪讓,無非是武力強權之下的名義操弄而已。

  這就說明一個道理,一個封建王朝,尤其是異族王朝的建立,跟民心沒有一點關系,無非是征服、屠戮與陰謀、威嚇。

  但是民心真的跟政權無關嗎?當然有關。不僅如此,政權的興衰跟民心有著千絲萬縷的直接聯系。

  《尚書》中記載夏朝初年的大禹曾經說:“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以人為本”這個說法永遠不會過時。

  大思想家孔子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荀子·哀公》。這個說法總愛被一代代統治者借用。

  孔子的愛徒子夏說:“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大意是說,老百姓沒有了國家還可以照樣活得有滋有味,皇帝沒有老百姓就什么也不是。

  《春秋谷梁傳》說“民者,君之本也”。沒錯,戰爭的老本。

  《孟子》則尖銳地指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個說法就被很多歷代統治者選擇性無視了,朱元璋更是氣得把他的牌位趕出文廟。

  《漢書·酈生陸賈列傳》中有這么一段話:“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后半句倒是被改造成了一句口號。

  魏征說過:“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歷代封建王朝的無數農民起義運動一直在深刻地驗證著老魏的這句至理名言。

  這么多大佬,都說民心重要,難道他們都是睜眼說瞎話?

  顯然不是。

  誠然,刀槍之下出政權,江山不認情面,只認得拳頭,但是在冷兵器時代,造反門檻很低,大家拿著鋤頭就能跟官軍干。

  而且兵器制造也沒有多復雜的程序,哪怕你禁止百姓持有刀槍,哪怕你讓幾戶人家共有一個菜刀。但你不能把鐵全部藏到國庫里,礦山也不能用一把鎖鎖上。所以老百姓依然能夠獲得鐵器,一個鐵匠鋪一夜就能造出好多把刀劍。

  如果一個皇帝好大喜功,大興土木,窮兵黷武,勞民傷財,又有苛捐雜稅,貪腐盛行。皇帝又不體諒民間疾苦,只知道盤剝,那就會民不聊生,民怨沸騰,大家沒有活路,就會揭竿而起。

  出身底層的百姓都是“烏合之眾”,很難撼動封建王朝的統治,表面上看,歷史每一次動蕩和改朝換代,都是軍閥操作的。但是失去民心、民怨太大,也是導致政權垮臺的重要原因。

  東漢末年,如果不是張角的黃巾軍起義,董卓有興風作浪的機會?曹操有施展自己抱負的機會?劉備更是默默無聞,要當一輩子的小販。

  元朝末年,如果沒有紅巾軍的起義,朱元璋還會老老實實當自己的和尚,在歷史舞臺上連當一個跑龍套的機會都不會有,更不用說建立大明、青史留名了。

  當然,在中國古代,百姓是無助的,他們只能委曲求全、忍氣吞聲,當沉默的順民。他們不但愚昧無知,也沒有力量,到什么時候都是絕對的弱者,命運不在他們手里,他們只能任人擺布。

  但是如果老百姓對皇帝不滿,當朝廷有難的時候,他們至少可以選擇消極抵抗,選擇袖手旁觀,甚至選擇為一點錢糧,給入侵者帶路,運輸。

  充當士兵的百姓可以漫無目的地將目標轉移,當戰爭打響的時候,他們要么腳底抹油當逃兵,要么調轉槍口當叛徒。不管皇帝怎么宣傳忠君愛朝,他們會無動于衷,不會同仇敵愾,更不會誓死抵抗。如此一來,一個政權肯定會滅亡得更快。

  在此情況下,你還說民心不重要嗎?

  因此,與左天成提出的建議相同,高颎提出的這個建議雖然確實可以緩和楊堅如今所面臨的危機,可這其中可能會帶來的后果,卻不得不令楊堅慎重考慮。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