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語小說 > 列國漫游記 > 第151章 寶鑒
  應國軍營里展現出來的一團和氣終究只是暫時的。隨著淵國大軍的再次攻關,應國軍中再次陷入了緊張狀態。

  不過這一切已經跟吳醒言沒什么關系了。一是因為醒言這個光桿校尉,手中有職無兵,留在那也沒什么用處。二是因為醒言之前立的功勞已經足夠大了,大到足以令一眾將領嫉妒的地步,他再留在這里與眾將軍們搶功勞,就顯得有些不太合適了。

  反正此時應國已經依托地勢絕對站穩了腳跟,接下來的結局已經完全可以預料到了。要么是淵軍糧盡自退,危機自行解除。要么是應國的援軍借道妊國趕來戰場,兩軍合并從而徹底打垮淵國。以上無論哪一種都是對應國十分的有利,所以局勢雖然緊張,但應國上下依舊是信心十足。

  啟昱就是因為考慮到這些,所以才在稍作思量后,便放任醒言離開了前線。任由他到后方繩城去當他的‘逍遙王’,給他時間與軍械讓他去擴充兵馬。可以說此刻醒言在繩城的權限之大,可以說除了糧食免談之外(應國軍中自己都不夠用),其他的隨便他怎么折騰都可以。

  吳醒言在辭別了啟昱等人之后,下關后便再次孤身一人騎在馬上。空閑之余,像是想到了些什么似的,手下意識地伸向了懷中。隨即掏出了一塊閃閃發亮的銅鏡,這是他在啟昱在箱子中找到的。

  原來之前在吳醒言說過那一堆漂亮話后。眾人在感動之余,啟昱心中還是有些過意不去。便執意要醒言在眾多寶貝中拿幾件帶走,醒言稚拗不過,于是便打算隨意拿幾塊金子,意思一下也就罷了。

  但沒成想在翻找的過程當中,他無意中發現了這塊銅鏡。醒言便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個小物件…

  要知道在道家,鏡子那可是必備之物。只不過在道門里,銅鏡并不叫銅鏡,它還有個別稱:鑒。

  寶鑒;也叫玄覽,玄鑒。

  其中鑒有著觀看,明察,審查的意思在其中。以鑒照其自身,以人為鏡,鑒已照人。

  吳醒言好歹還沒忘了自己是一名道家弟子,所以便毫不猶豫的向啟昱索要了這面鏡子。雖然靜慈這些年來對吳家的悉心教導,已經隨著吳醒言這個名字的誕生而被消磨的差不多了。但總歸是還留了一點…

  吳醒言騎在馬上,對手中的這面鏡子越看越喜歡。借著已經逐漸偏西的日頭,小孩性子似的打著光不斷亂照,也直到這時,他才注意到了鏡子背面所篆刻的東西…

  燭滅映山者,可得我宗藏『崇』

  除了銅鏡背面左右兩邊各用蠅頭小字寫著這兩句狗屁不通的話之外。就只剩下一些復雜的花紋和背面正中間所寫那一個大大的崇字。而其他的就什么也沒有了…

  ‘崇…想來這也許是崇國王室生前所用過的東西…’

  吳醒言看著手中的銅鏡,不禁有些傷感,下意識的便在心中想道:‘這想必是在八年前,崇國被攻滅之后,這面鏡子才輾轉來到了他啟昱手里…’

  一想到應國在這八年里,如何的欺壓崇國的這些百姓。吳醒言心中立刻就對啟昱等人生出了一絲厭惡之情。低頭看著手中這件崇國寶物,嘴角不禁露出了一絲冷笑,忍不住低聲嘲笑道:“那老頭想用錢來收買我,到頭來卻用的是崇國的珍藏…呵呵…有趣…”

  吳醒言在心中越發的對應國的卑劣行徑感到不屑,再將銅鏡小心踹回到懷里之后。心中便打定主意,無論師姐那邊計劃如何,他吳醒言說什么也要做出一些事情來。畢竟自己是在明面上,并且還可以堂而皇之的調動軍隊,自己做起事來要比他們輕松的多…

  心中雖這么想,但當他回頭望了一眼身后,看著自家那堪稱寒酸的部隊時,不由得再次苦笑出聲…

  其實吳醒言在面見啟昱之前,就曾經特地花心思安置過那群幫他搶糧的難民。在途經石關的路上,在偏遠處有一個廢棄很久的村落。八年前崇國滅國的時候,這個村落就被應國軍隊給屠光了。同時因為連年征戰,各地的人口一直都是呈下降的態勢。所以這個村落自打被廢棄后,就一直沒再住過人。再回繩城前,吳醒言打算先回村里去一趟。一邊看看那些老弱婦孺安置的如何,一邊尋找一些適合當兵的人,好補充一下軍隊數量。

  啟昱表面上信任著吳醒言,并給了他很大的權利。但實際上這老家伙卻油滑得很…

  吳醒言雖說撤到了后方,但也不過才十幾里的距離而已。依舊還是在他啟昱的眼皮子底下。雖然給了醒言募兵的權利,但卻限制在三千之數。雖然給了醒言軍械,但卻不給他糧草。

  …………

  這就好比有人給了你一副碗筷,回頭你才發現他不給你吃食。你干瞪著眼在那兒著急沒辦法,但臨了你見了他,卻還得說聲謝謝…

  給你權利,但又不是完全給你。

  不得不說,啟昱的馭人之術的確玩的不錯。當然,前提是吳醒言真的如他所設想的那樣,只是一個落魄的富家子弟的話…

  不知從何時起,各國坊間流傳起了這么一句順口溜:“官府苛稅扒人皮,百姓尋生找上清。”

  早年間的上清宮道士,只是一群無償幫助百姓,替那些看不起病,交不起稅的災民難民謀求生路的組織。根本就入不得這些各國諸侯,達官貴人們的法眼。

  但隨著成年累月的積累,上清宮逐漸在各國民間積累起了巨大的聲望。以至于百姓紛紛把道士們視作神仙;

  家里孩子老人生病,找上清宮道士。

  災年吃不上飯,找上清宮道士。

  家里死了人,找上清宮道士。

  蓋房子,找上清宮道士。

  ……

  漸漸的就這么一直到了現在。而此時的上清宮在民間的地位也不知不覺的逐漸變成了:

  欺男霸女魚肉鄉里,找上清宮道士。

  婆媳之間產生矛盾,找上清宮道士。

  鄰里之間打官司,找上清宮道士。

  官府衙役不講理,找上清宮道士。

  地主剝削佃農,找上清宮道士。

  家里孩子讀書,找上清宮道士。

  官府不作為,找上清宮道士。

  貪官污吏,找上清宮道士。

  苛捐雜稅,找上清宮道士。

  想經商,找上清宮道士。

  想種地,找上清宮道士。

  上戶口,找上清宮道士。

  現在老百姓給孩子上戶口,在官府里上一份,還得再跑到上清宮道士那另外再上一份。甚至有些人為圖省勁,直接就在上清宮那給孩子注冊一份了事(孩子父母不怕官府不認,因為官府沒那個膽子)。

  漸漸的…那些比較聰明,相對比較機靈的人慢慢發現。在不知不覺間,官府在民間的權力已經逐漸過渡到了這幫道士身上。

  那些平日里頤指氣使,趾高氣昂的官老爺們,逐漸在道士面前開始變得低聲下氣。縣衙里的那幫衙役,他們平日里在道士面前,竟比在自家官老爺面前還要低三下四。有的甚至寧愿得罪自家老爺,也不敢頂撞道士一句。

  現在民間百姓罵官府不作為的有之,罵師爺衙役的有之,罵**無賴的也有之。

  但罵上清宮道士的…沒聽說過…

  或許有…但大概率會被民間百姓給活活打死,而且百姓在打死他之后,官府大概率也不敢管…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