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語小說 > 撿寶 > 第1019章 永樂大典一冊
  殘卷?

  然后還是擺放在,書經區最核心的位置!

  即便是放眼整個九州展館區,亦是最核心的幾個中央部位之一!

  一行人的好奇心,瞬間就被完全勾動。

  王小濤幾乎是條件反射的,直接開啟了神眼天瞳。

  拉近放大的能力下,殘卷的一切,瞬間被清清楚楚的展示在眼前。

  這……

  竟然是……

  那部史上最全的百科全書的殘卷!

  “什么樣的一冊殘卷,竟然有如此之高的地位,真讓人好奇?”

  “走,過去瞧瞧,倒是一定要瞧瞧,這一冊殘卷,到底有何特別之處?”

  吳磊幾人,則是濃濃好奇心的驅使下加快腳步,幾乎是一路小跑的,向著這一冊殘卷沖了過去。

  等到王小濤從震撼的思緒之中,回過神來的時候,幾個人已經沖到了殘卷的前面,見狀只能是快步上前,追了過去。

  王小濤雖然早就在神眼天瞳的能力下,知道這是一冊永樂大典的殘卷,可即便如此,依舊不影響,此時親眼目睹之下,心中的那種驚駭。

  至于吳磊幾個人,看清楚這樣一冊殘卷的具體情況后,一個個則是面色凝重、恍然大悟的點了點頭。

  怪不得,以一冊殘卷的價值,竟然放到了,比完整金剛經還高的層次。

  沒曾想到,居然是一冊殘卷的永樂大典!

  當這樣一冊永樂大典,就這么清晰無遺的展示在面前的時候,別說吳磊幾人,即便是王小濤的目光,落在上面之后,就再也無法挪開。

  他們早就料到,這次昔日列強各國,舉辦的世界聯合巡回珠寶展,參展的九州流失國寶文物,一定數目眾多,而且不乏價值連城的國寶。

  但萬萬沒想到的是,居然還能在書經的區域里面,發現永樂大典。

  盛世修書,是九州封建王朝歷來的傳統,在九州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封建王朝歷史上,凡是到了盛世,皆有修書的習慣。

  比如唐朝的《北堂書鈔》《藝術類聚》,宋朝的《太平御覽》《冊府元龜》《文苑英華》等,這些都是其中代表的杰作。

  但若說到九州古代規模最大的類書,一定非《永樂大典莫屬》。

  早在洪武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就曾提議,修篆類書,但彼時的大明王朝,才剛剛建立,百廢待興,國庫空虛,無資金支持,根本沒有時間精力和資金,留給修書。

  永樂皇帝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繼任帝位后,一方面是為了繼承父親遺志,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收攏人心,便將修篆類書的事情,再次提上日程。

  按朱棣旨意:“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

  作為明朝歷史上,最能折騰的皇帝,朱棣在大明王朝,做了很多開創性的行為。

  比如第一個在貴州設省,第一個在越南設省,第一個讓鄭和下西洋,第一次將政權建立在了與少數民族戰火最近的京都城。

  并且開創了,史無前例的管理國家方式,為世界上第一個使用內閣制管理國家的皇帝,特別是其在位時期,還修篆了總字數約三億七千萬字的永樂大典。

  可以豪不夸張的說,雖然明朝的江山,是朱棣的老子朱元璋打下來的,但整個大明王朝的根基,其實是朱棣奠定的。

  在為二十二年的時間里面,朱棣開創了明朝的永樂盛世,從明朝建國僅僅只有三十余年后,接手了大明帝國的朱棣,就能開創如此盛世,這在封建王朝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就算是開元盛世,也足足經過了百年之多的發展,才逐步形成,并且達到巔峰!

  朱棣接手國家后,更改了朱元璋出海的禁止令,為后續大明帝國,與世界各國做貿易,掌控定價權,并且在最巔峰時期,擁有世界三分之一白銀,奠定了根基。

  一四零四年,《文獻集成》修成,不過被朱棣認為“所篆尚多未備”,下令重修。直到一四零七年,永樂五年,才得到朱棣的滿意,并被命名為《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全書兩萬兩千八百七十七卷,僅是目錄就有六十卷,全部加在一起的總卷數,足足達到了兩萬兩千九百三十七卷,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約三點七億字,涵蓋了足足七八千種的圖書。

  其規模,是《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冊府元龜》等輸的五倍不止。而且,《永樂大典》不囿經史子集而按韻首字、用字系事,以方便查找。

  如此曠世大典,后來更是被《大不列顛百科全書》,贊譽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修成后,朱棣本來是打算付印,可惜最終因規模太大、成本太高,再加上受制于當時的技術手段,最終放棄,將原稿存放于金陵城的文淵閣,正本運至京都城。

  可惜一場大火,文淵閣內所藏之書,盡數化為灰燼,運至京城的《永樂大典》正本,自此便成了孤本。

  修成后的《永樂大典》,一直被秘藏禁中,哪怕是如翰林院學士這樣的地位,都幾乎不可能有查閱的機會,更別說是其他人。

  根據記載,除修書人外,世人只有極少數見過《永樂大典》正本。

  明嘉靖時期,出于對《永樂大典》的喜愛,嘉靖皇帝曾打算重錄一部,最后因為工程浩大,無疾而終。

  嘉靖三十六年,大明宮失火,延綿不斷的火勢,差一點就要燒到了存放的《永樂大典》。此事之后,嘉靖皇帝終于下定決心,重錄《永樂大典》。

  并且將兩部《永樂大典》,分兩處收藏,以備不虞。

  不過在副本重錄完成后,正本的《永樂大典》,卻不見了蹤跡,再加之副本完工時間,與嘉靖帝下葬時間重合,有人認為正本很有可能,會被嘉靖帝作為殉葬品,陪葬陵墓。

  不過還有更主流的看法,則認為《永樂大典》,很可能毀于大明宮大火。

  根據史料記載,李自成起義軍從京都城撤離時,在皇宮放了一把大火,將宮殿燒毀嚴重,《永樂大典》的正本,很有可能被毀于這一場大火。

  康熙年間,內閣學士徐乾學、高士奇等人,在皇史宬意外發現《永樂大典》副本,這是明末之后,《永樂大典》首次現世。

  雍正年間,副本被運至文淵閣,乾隆帝修篆《四庫全書》時,曾設立“校勘《永樂大典》散篇辦書處”,輯出書籍三百八十五種,四千九百四十六卷,包含史部四十一種、經書六十六種、集部一百七十五種和子部一百零三種。

  這些之后,館臣們認為菁華已盡,《永樂大典》的副本,便被棄置翰林院,無人問津。

  光緒元年,修繕翰林院時清查存書,此時發現,《永樂大典》的副本,竟然只剩下了不足五千冊。而等到光緒元年,翁同龢入翰林院清查時,《永樂大典》的副本,更是只剩下了八百冊。

  庚子年,余下的八百冊《永樂大典》,再造劫難,清軍與英格蘭使官衛隊交戰中,臨近英格蘭使官的翰林院幾乎全部毀于戰火。包括《永樂大典》殘余副本,和《四庫全書》底本在內的所藏典籍,基本都被焚毀或被人趁亂搶走。

  事后查驗,在這場戰火中,被焚毀和流失的《永樂大典》達三百余冊,雖然英格蘭使官最后交回三百三十冊,但在一九一二年清帝退位的時候,翰林院移交給京師圖書館的《永樂大典》,已經只剩下了六十四冊。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流失在世界各地的《永樂大典》殘卷,大約八百余卷,四百冊左右,不足原書的百分之四。

  截止目前,中華書局影印出版了其中七百九十七卷,也算是為這一珍貴典籍的續存,盡了最大的努力。

  “永樂大典,這可是九州封建王朝有史以來,最全面的百科全書,涵蓋了足足七八千種圖書!”

  “踏馬的,這些原本都應該是,屬于咱們九州的國寶!”

  “昔日列強這些狗貨們!”

  “欺人太甚!”

  “王老弟、小濤、小濤哥,你將來的私人博物館,給那些昔日掠奪過咱們的列強各國文物,也一定也要按照這樣的劃分展區,好讓他們也感受感受是什么滋味!”

  當一件件珍貴的歷史文物,清晰的呈現在眼前的時候,一個個的目光中,全都熊熊燃燒而起了滔天怒火,恨得咬牙切齒。

  吳磊幾人怒不可遏的聲音,幾乎是吼出來的。

  “一報還一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王小濤佇立在一冊永樂大典前許久,一字一頓,緩緩的吐出這么幾個字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