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語小說 > 撿寶 > 第597章 北宋官窯,修內司郊壇下
  嘶!

  咯噔!

  曹局長一行人,從來沒有見過,如此恐怖的眼神。

  冷漠的臉色,蘊含滔天殺機。

  通紅猙獰的眼神,宛如從地獄中爬出來的修羅夜叉。

  被盯上的那種感覺,就像是被捕獵者盯上的獵物一樣,不寒而栗。

  只是片刻,一個個的就全都后脊發涼,額頭冷汗冒出,不由自主的打起了冷顫。

  緊隨其后入內的吳磊、阮浩,還有楚曼文、張倩和阮彤五人,看到眼前一幕后,也全都爆發了。

  “一群狗日的東西,老子真想弄死你們!”

  “娘西皮的,弄死他們都是輕的,將他們扒皮抽筋了,都難泄心頭之恨!”

  “賠我小濤哥的寶貝!”

  “你們,你們……瞧瞧你們做的好事,這些寶貝全被你們給混了,王八蛋!”

  再往后是嚴家兩兄弟。

  看到滿地的瓷器碎片后,兩兄弟立馬坐地不起,嚎嚎大哭。

  “完了,這些都是祖宗留下來的古董瓷器,就這么全都完蛋了!”

  “都是你們,你們賠我們嚴家的寶貝!”

  手機前,正在收看現在直播的寶友們,一個個亦是義憤填膺。

  “混蛋,一群混蛋!”

  “這群狗雜種,就是一群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家伙!”

  “嚴子珍埋下的古董瓷器,肯定件件價值不菲,就這么全報廢了!”

  “這些瓷器不單單是珍貴的古董,更是一段歷史的象征,說不定還能憑此,考究出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但是現在,因為你們的不聽勸阻,全都被損壞了!”

  “一群只會坐在辦公室里指點江山的官老爺,你們懂不懂考古,懂不懂?”

  “民族的恥辱,國家的敗類!”

  “你們就應該被拉出去槍斃!”

  “瑪德,老子要是有挺機關槍,非把你們全都突突了不可!”

  王小濤望著眼前的滿地瓷器碎片,內心滔天怒火久久無法平靜。

  嚴子珍所埋藏在這里的寶藏,全都是清一色的瓷器。

  除了一對至正青花之外,剩下清一色的北宋官窯瓷器。

  官窯分南宋和北宋兩個時期的官窯,兩個時期的官窯各自有不同的特點,其中北宋的官窯釉質瑩潤聞言,釉面大開裂紋片;南宋的官窯,底有文釘燒痕,有“紫口鐵足”“粉青釉色”“冰裂紋片”和“胎薄釉厚”四大特征。

  修內司官窯和郊壇下官窯,作為南宋官窯之最,是因為其出色的地理位置,這里的胎土全是高齡胎土,內部蘊含打量的鐵元素,導致此地燒制出的官窯瓷器,要比其它地方的官窯瓷器更有厚重感。

  另外這種鐵元素,也能夠與釉色起到一定的光合作用,正是因為如此,毛公洞的官窯,才會在經過了那么多年的歲月,還能保持經久如新。

  “官窯器,宋修內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大分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色好者與汝窯相類。”這是元初明末收藏大咖曹昭,對南宋兩大官窯瓷器特點的描述。

  北宋官窯的存在,有著巨大的爭議,時至今日在設窯的時間、地址上面還存在著很多的謎團。

  有兩方面重要的原因,亦是至今沒有找到任何北宋官窯的遺址,而是北宋官窯存世的瓷器極其稀少,為數不多的存品還有考古學家對此表示質疑。

  甚至是有激進派的代表認為,北宋官窯根本不存在,但事實上,北宋官窯卻有著明確的文字記載。

  南宋文人顧文薦的《負喧雜錄》中:“宣政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另有葉寘于《垣齋筆衡》中:“政和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

  “宣政”是宋徽宗的兩個年號,“宣和”與“政和”,也就是說官窯出現在北宋末年。切顧文薦和葉寘偶都生活在距離宋徽宗不怨的南宋,此二人記載的可信度還是很高的。

  歷史上,曾經出土過張公巷窯瓷器,此要所出土的瓷器,胎釉質量比汝窯精細、胎質細密潔白、吸水率低、釉面玻璃質感強,因此有部分學者認為張公巷窯,就是顧文薦所說的北宋官窯。

  不過這一說法,并未得到整個圈子里的認可,只是在這少數人的圈子里流傳,所以迄今為止,關于北宋官窯是否存在,在整個學術圈子里,依舊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沒有得到統一。

  “等有了合適的身份,就可以挑選一個合適的時間,去發掘這些北宋官窯的窯址。這樣就可以通過這些北宋官窯遺址,來確定設窯的時間,讓北宋官窯真正舉世公認!”

  憑借神眼天瞳的溯源能力,王小濤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這些北宋官窯瓷器的燒制過程。

  雖然北宋末年距今,已經過去了將近九百年,想要憑此找到這處北宋官窯的遺址,依舊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王小濤堅信只要自己努力了,就一定能夠做到。

  只是現在還不是時機,必須等到有一個合適的身份才行。

  讓北宋官窯真正被所有人認可,舉世公認的意義,并不僅僅只是讓北宋官窯的存在不再有質疑的聲音,更是讓所有九州人更好的了解那一段靖康之難的歷史。

  同時也是向全世界,展示九州瓷器文化,是何等的璀璨!

  官窯瓷器的細致精美在于,由于有朝廷買單,可以不計人力、物力、財力等方方面面的全部成本,這樣所燒制出的瓷器,必然是精品中的精品。

  另外宋官窯瓷器珍貴的另外一點,是因為器型和其它名窯瓷器器型的不同,宋官窯瓷器不以日用品為主流,而是專注仿古銅器、玉器等禮器而制成的瓷器。

  比如眼前這些碎片中的官窯青瓷簋式爐,其形制就是仿商周青銅簋式樣,然后還有官窯鼎式爐,是仿制的先秦時期的祭鼎燒制的。

  先秦時期,鼎是放在宗廟里祭祀用的一種禮器,古時祭祀以青銅玉器為主,陶瓷主要制作生活用品,即便是瓷業已經十分發達的額北宋,亦是如此。

  但在北宋亡國之君宋徽宗的影響下,宋朝皇室也興起了復古之風,宋徽宗個人對瓷的青睞,讓瓷器地位迅速提升。另外這位“青銅”皇帝在宮中還收藏了大量古董禮器,并編撰成書,此舉大大解決了官窯燒制仿古禮器的技術難題。

  真正讓瓷制品登上國之禮器尊為的,是一場國難。

  靖康之變后,北宋滅亡,宮中禮器所佚失。

  靖康二年,五月一日,康王趙構繼帝位于應天府,改年號為建炎,為南宋第一位皇帝,史稱宋高宗。

  南渡后宋高宗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皇家的面子重新樹立起來,建炎二年宋高宗在揚州設立郊壇開始祭祀,然而當時都是逃難而來,根本沒有禮器用于祭祀,于是宋高宗便向還滯留在汴京的官員發出好找,讓他們南渡時帶上禮器。

  然而第二年金兵繼續南犯,倉皇而逃的宋高宗好不容易從汴京帶出來的禮器,又在途中“盡皆散失”。

  “設祭器九千二百有五,鹵簿萬二千二百有二十人,祭器應用銅玉者,權以陶木,鹵簿應用文繡者,皆以纈代之。”

  這段史書記載的資料,便是當時最好的寫照。

  祭祀是國家大事,規格不能偏廢,所用禮器本應是銅、玉制成,卻沒有條件,只能是暫且用陶瓷制品來做替代。

  如此海量的需求,必定要設窯進行燒制,起初南宋朝廷采用“官民混搭”的方法,與地方大窯合作,先后在紹興府余姚縣、平江府等地的窯場下單,燒制宮廷祭器,兩地算是南宋官窯的前身。

  宋高宗對于余姚和平江兩地所生產的祭器,始終不滿,終于與紹興十三年,下令開辦皇家御窯廠,修內司官窯和郊壇下官窯。

  自此,這兩個窯口,就始終承擔起為宋廷燒造禮器,以及其他陳設器、生活用瓷的使命,直到南宋滅亡。

  現收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北宋官窯弦紋瓶杯是代表文物之一,它具有典型的仿漢代銅器式樣,器身不滿大片紋,縱橫交錯,線條簡潔壓制,釉色凝厚深沉有玉質感。

  不過沒有窯址出土的東西,即便是有大咖的認證,也難以成為鐵證。

  正如臺城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一件粉青三登方葫一樣,這件文物是清宮舊藏,早年被定義為北宋官窯所制,切在三登方壺足內可有乾隆皇帝御詩《詠官窯三登瓶》:“修內成秘器,年陳陶氣澄。那馀下策火,祗裂細文冰。葆有精神足,疵無髺墾曾。耤回閒玩古,即物祝三登。詩末署“乾隆甲午季春御題”。”

  皇家舊藏,又有乾隆皇帝的御筆認真,已經可以說是極其富有說服力了,但這件文物迄今為止,依舊在文物圈內有很大的爭議。

  有人甚至提出了,此物為清代宮廷仿制品的說法,另外還有觀點認為是明宣德時期的器物,因做工精致,仿真度高,就連大收藏家乾隆皇帝也把它當做北宋官窯的器物。

  爭執不休,最終臺城博物館,將原本定義為北宋官窯粉青三登方壺中,代表年代的“北宋”二字去除。

  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那是哪個涉及瓷器文物鑒定的硬性標準,窯址物才能確定瓷器是否真品的最關鍵證據。

  遺憾的是,現在存世的北宋官窯文物,都不具備這個條件。

  “你們最好祈禱,這些瓷器的碎片,沒有被毀壞到無法被修復的情況。”

  “不然,老子要你們狗命!”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