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語小說 > 撿寶 > 第532章 海撈瓷
  “嗯?”

  “這家伙是個外行人啊?”

  “連行規都不懂嗎?”

  寸振樊瞇起了眼睛,賊精的眼珠子在眼眶里,咕嚕嚕的不停打轉。

  古董十分貴重,所以但凡懂點行的,都很清楚這行的行規。

  東西不易手,必須是一方先放下,另外一方再去拿起。

  不然若是在易手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搞壞了古董,這個損失算誰的?

  一般的都要這樣,更別說是斗彩三秋杯!

  這可是成化斗彩瓷器中的王者,帝王專用,如果是真品,價值要好幾個億呢!

  “小老板,東西放桌子上就好。”

  寸振樊示意道,他可不想萬一遇上一個碰瓷的,惹上不必要的麻煩。

  “速度快點,不要浪費我的時間。”

  王小濤一邊將手中的三秋杯放在桌子上,一邊不耐煩的催促道。

  “能多問一句,這三秋杯是哪里來的嗎?”

  寸振樊帶上手套,拿上放大鏡等一些鑒定瓷器的專業工具,一邊認真的打量著,一邊開口詢問道。

  “知道是多問還問,雷公送的。”

  王小濤這一番話,可是把店老板給驚的不輕。

  不過很快,店老板就笑得更加得意了。

  雷公是誰,和老戰神齊名的存在。

  一個靠著文保護國寶,一個靠著武安定九州。

  沒有人敢拿這種事情糊弄。

  但是偏偏呢,得到這件斗彩三秋杯的,卻又是一個連行規都不懂的愣頭青。

  那就只有一種可能,年輕人來歷不俗,這東西是長輩送給晚輩的禮物。

  而且王小濤能夠搞定楚曼文、張倩、阮彤這三位一等一的美女,然后還能讓三位美女在大庭廣眾之下爭風吃醋,這也是一種證明。

  “小老板,你先帶著幾位美女坐著休息,我看一看貨。”

  雖然覺得這件三秋杯不大可能是贗品,可畢竟是價值數億的寶貝,必須要謹慎。

  寸振樊很快開始認真的打量了起來。

  不僅如此,更是拿出了一本書籍,在仔細的對比。

  “看快點!”

  王小濤繼續催促了一句,開始在店內四下打量了起來。

  寸氏古玩店在緬城還是有很大名氣了,屬于緬城很老牌的古玩店了,雖然這些年經營的不是很好,大有被幾家后來的古玩店追上的勢頭。

  但正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憑借著幾代人積累下來的底蘊,里面還是有不少真貨的。

  不過大部分都是清晚期到民國時期的東西,清早期的就很少見了,明朝時期的也有,再往前面推的,就更是鳳毛麟角了。

  其中還有一件,浴“水”重生的海撈瓷。

  海撈瓷,顧名思義,就是從海里打撈出水的瓷器。

  是九州歷史上外銷陶瓷的一個分類,因為商隊在出海的過程中遭遇了沉船,最終沉入了海底,所以書面定義為從古代沉船打撈出來的九州瓷器為海撈瓷,不過圈內術語習慣稱為出水文物。

  但是在文物收藏界,海撈瓷是專指在古代的九州與域外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及其附近水域中遺留并打撈出水的歷代陶瓷器物,也稱“海瓷”。

  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興盛于宋元以后,宋末元初時期,絲綢之路最為興盛,瓷器順著海上絲綢之路等渠道,流傳于世界各地。海上的天氣惡略多變,有不少商船遭遇沉船,所載之物也隨之沉入海底。

  沉入海底后的瓷器,必然會有海底生物在瓷器上附著、生存、死亡,并隨流瓷器一起經受海流的沖擊,最終被泥沙掩埋,所以能夠在海撈瓷上,看到海底生物殘留體的明顯特征。

  瓷器來源于瓷土,與碳酸鈣類礦物質有很好的物理親和力,而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鈣類礦物質,海水的流動和溫度變化會使海水中這些鹽類物質逐漸集結在瓷器表面。但瓷器表面釉層堅硬光滑,附著在次有上的沉積物并不牢固,以稀鹽水金跑跑數日就會剝落,個被較為牢固的海底生物殘留體,可用超聲波清洗機進行清洗。

  清洗過后的海撈瓷,會變得非常干凈,嶄新如初,不過海撈瓷釉面在經過長時間海水的沖刷腐蝕后,其釉面啞光暗淡。這在區別與真正的同時代瓷器后,又有著獨有的美感,使得海撈瓷在瓷器收藏中,備受追捧。

  有人說“海撈瓷”是沉睡海底的歷史,也有人說是黃金水道的見證,還有人說是洗盡鉛華的國寶,更有人說它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文化遺產。

  正是因為如此,才會在國家層面,對海撈瓷進行重要的考古發掘,并為此組建了專門的水下考古隊。

  南海海域水下考古,自二十世紀中葉開始,1967年在西山群島北礁發現第一艘古沉船;1975年粵省考古隊首次在北礁進行前海探摸,發現唐代沉船及瓷器;1996年,瓊海市漁民在北礁和華光礁一代發現大量瓷器和錢幣;1998年,國家考古隊在北礁、金銀礁和華光礁一代進行水下考古,發現14處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水下遺存。

  南海出水的陶瓷器物十分豐富,幾乎囊括了只秦漢以來,九州各地窯口的產品,其中尤以明清時期的外銷瓷器為最。

  海上絲綢之路最輝煌的時期,在鄭和七下西洋時期。

  那個時期的大明帝國,牛逼到擁有對商品的絕對定價權。

  自秦漢以來,直至清中期的兩千余年間,九州一直都是屹立在東方之巔的泱泱大國,與異國異族的交流交往十分廣泛。代表其生產生活技藝最好水平的絲綢業、制瓷業、制茶葉等的頂尖產品,除供應皇室貴胄之外,更多的用于與域外族群的貿易和交流。

  這些交易,最初的時候基本都是以物易物,但是對于雙方交易商品的價值,一直都存在爭議,只有在明朝時期,才有著絕對的定價權。

  域外族群想要和大明帝國做生意,進行交易,就必須按照大明帝國的定價來進行。

  一斤茶葉,大明帝國可以定價為一顆鉆石。

  一匹絲綢,大明帝國可以定價為黃金百兩。

  一件瓷器,大明帝國可以定價為白銀萬兩。

  而且從不議價,域外族群想要與大明帝國做生意,就必須接受大明帝國這樣的定價。

  靠著瓷器和絲綢茶葉,九州從世界各地兌換到了大量的珍珠寶石,白銀黃金。

  十五世紀時期,歐洲白銀產量十分巨大,十六世紀初期,日不落帝國的白銀開采量也急劇飆升,十六世紀四十年代美洲又發現了大量金礦。

  歐洲殖民者將掠奪來的白銀紛紛通過帆船,源源不斷的運到九州,換取一批又一批的物資,九州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貿易國。

  從1567年到1644年,通過海外貿易流入明朝的白銀總數為三億三千萬兩,相當于全世界白銀總量的三分之一。而隨著明朝上品經濟的迅猛發展,以及海外白銀的巨額流入,白銀才有了貨幣化的趨勢。

  不過也正是白銀的貨幣化趨勢,才引發了大明帝國的經濟危機,讓原本屹立于東方之巔的大明王朝,迅速陷入動亂,直至衰亡。

  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之后,各類雜稅統一征收白銀,這讓白銀正式成為大明帝國的官仿交易貨幣,但是白銀貨幣化給明朝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最初的時候,面對海外白銀的巨額流入,明王朝很高興,一舉兩得,有錢賺還刺激了國內的經濟,但時間長久之后,勢頭就不對了。

  占據世界三分之一量的白銀是進來了,但是民間生產力落后無法提升,導致東西被國外買走,幾乎掏空了整個大明王朝。

  百姓疾苦民不聊生,再加上天災人禍不斷,原本屹立在東方之巔的大明帝國,就這樣淪陷,風雨飄搖。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