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語小說 > 撿寶 > 第451章 胡編亂造
  一句話落下,教室里面直接就炸鍋了。

  今天給他們講歷史課的這位,那可是山城大學考古學院另外一位很有名的教授,雖然知名度不如季教授,但若說到對歷史的了解,就連鼎鼎大名的季教授都要自愧不如。

  說起歷史,這位姚教授能夠不看書本,就從山頂洞人、夏商西周、春秋戰國,一直說到隋唐五代,宋元明清。

  然而現在,一個剛來第一天上課的在讀研究生,就敢站出來說姚教授講錯了,開什么玩笑。

  “你懂什么?”

  “剛來上課,就敢大言不慚的說姚教授講錯了,你以為你是誰啊?”

  “這是姚教授,國內最好的歷史學!”

  “你可真敢口出狂言!”

  頃刻間,王小濤便成了教室內,唯一的眾矢之的。

  “哦,這位同學,那你倒是說說,老師這是哪里講錯了?”

  考古學院的風氣很好,姚教授并沒有因為王小濤的質疑而表現出絲毫的怒火和不滿,而是心平氣和的示意王小濤指出自己的問題。

  “禪讓制轉向君王世襲制,是發生在夏朝沒錯,但不是發生在姒太康身上,而是早在姒太康的父親姒啟時期就開始了。不過確實是到了姒太康時期,才算是完全完成了禪讓制到君王世襲制的轉變,在姒啟死后直接由長子姒太康繼任,而不是像姒啟一樣,在父親死后通過發動軍事政變,殺掉伯益奪得部落首領的位置。”

  “另外的話,最早確定長子繼承制度的,不是在周朝,而是發生在夏朝,只不過是在夏朝時期并未有明確的立法規定,但從姒啟長子姒太康繼承部落首領的位置往后,一直是這么實施的。”

  “直到了周朝時期,才算是將嫡長子繼承制寫入了宗法,并確立為宗法制的核心。自此之后,嫡長子繼承制一直在延續,雖然中間有過中斷,但卻也算延續至了封建社會的沒落。”

  王小濤起身,緩緩的說出了這么一番話。

  “繼續?”

  老師示意繼續。

  “說起姒啟,就必須要說到姒啟的父親姒禹,這位可是咱們九州人熟知的名人,歷史上十分有名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主角。其中有一次,禹治水路過家門,聽到了小孩的哭聲,這才知道是妻子涂山氏剛給自己生了個兒子。”

  “禹治水吸取了父親采用堵截治水的額教訓,發明了一種疏導治水的新方法,也就是疏導水道,使得水能夠順利的東流入海,從而真正的解決了水患。”

  “大禹治水一共花費了十三年的時間,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兇惡,被馴服緩緩地向東流入海,昔日被淹沒的山陵露出崢嶸,農田變成糧倉,人民能夠筑室而居。后世人為了幾年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為他修廟筑殿,尊他為禹神,而大禹止水曾經治理過的地方,也被成為禹域。”

  “禹治水有功,接受帝舜的禪讓,繼承不落首領,國號為夏。作為夏朝歷史上的第一位君王,后人稱為夏禹,成為與上古時代傳說中的伏羲、皇帝比肩的賢圣君王。”

  “帝舜死后,王權進一步強化,傳說姒禹涂山會盟時執玉帛者萬國,朝諸侯之軍會稽之上,防風之君后至,而禹斬之,標志著王權的產生。姒啟在位時期,人才輩出,其中以曾經協助姒禹治水的伯益貢獻最大,所以按照習俗,伯益順理成章的被認定為姒禹之后的首領七成人。”

  “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立馬發動了軍事政變,殺死繼承人益,成為部落首領,自此啟成為夏朝的第一人國王,世襲制取代禪讓制。不過關于這場斗爭,也有記載說是‘益代禹立,拘啟禁之。啟反起殺益,以承禹’。”

  “其實在伯益之前,禹第一個舉薦的是皋陶為帝位繼承人,并把國政授權給皋陶,可惜皋陶沒有繼任就死了,然后才舉用了和自己一起治水的伯益。”

  “在姒啟用暴力手段,結束禪讓制后,他的兒子們之間又爆發了爭奪繼承權的骨頭相殘,史稱武觀之亂。”

  “啟秉承天命,贊繼大禹之道,順利的實現了從禪讓制走向世襲制,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禪讓制只發生在堯舜禹時期。”

  堯封地于唐,故稱唐堯,堯帝開窗了帝王禪讓的先河,這其中還有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堯在位七十年,認為兒子丹朱不成器,就決定從民間選用良賢之才,堯問四方諸侯首領:誰能擔負起天子重任?四方諸侯首領說:民間有個單身漢,叫虞舜。于是堯微服私訪,來到歷山一代,聽說舜在田間耕地,便來到田間看到舜正在用一黃一黑兩頭牛在耕地。

  舜從不用鞭子打牛,而是在犁轅上掛一個簸箕,隔一會兒,敲一下簸箕,吆喝一聲。堯見狀便好奇的問起了情況,舜見是位老人,便尊長者禮節拱手做揖答道:“牛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怎么再用鞭打,我打簸箕,黃牛以為我打黑牛,黑牛以為我打黃牛,自然就都賣力拉犁了。”

  堯聽聞,便覺得舜不僅有善心還有智慧,而后又和舜談起了一些治理天下的問題,舜對答如流,談吐非凡,言語之間曉大義,非常人所能及,這讓堯對舜再次刮目相看。之后堯又走訪方圓百里向百姓詢問舜的情況,全都夸贊舜是個賢良之才,便決定試一試。

  堯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讓兩個女兒觀其德,把九個男兒安排在舜周圍觀其行,把舜放進深山歷練,連虎豹毒蛇都被舜馴服。堯這才先讓舜在朝中做虞官,試舜三年后這才讓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后死去。

  不過關于帝堯的死法,歷史上有截然不同的說法,有史料則記載為帝堯最終被舜囚禁至死,帝堯之子丹朱被流放。而同一時期的《韓非子》對于堯舜禹的禪讓,同樣也持否定的態度,據《韓非子.說疑》記載:“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

  《竹書紀年》里面關于堯舜禹傳位的說法并非孤證。

  “還有嫡長子繼承制沒有說完呢?”

  姚教授繼續示意道。

  “史書中雖然沒有明確的資料,證明夏朝自姒啟進入世襲制后,就開啟了嫡長子繼承制,但在姒啟死后是直接由長子姒太康繼承王位,而在姒太康之后是由長子姒中康繼承王位,之后是姒中康的長子姒相,這些都足以證明,嫡長子繼承制其實是從夏朝第一位君王時期就開始實行了。”

  “到了周朝時期,經歷了夏商時期因為沒有明確嫡長子繼承制的宗法,而導致兄弟骨肉相殘的事情發生,便將嫡長子繼承制寫入宗法制核心。即王位和財產必須有嫡長子繼承,嫡長子是嫡妻所生長子,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兒子責被分封到全國各地。”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就是所謂的嫡長繼承制。”

  “立嫡以長不以賢:嫡是指皇帝同皇后所生兒子,立長不立賢的意思就是皇后所生兒子里最大的那個,無論后面再生有多少兒子,有多優秀、出色賢良,只要老大或者就必須立老大為繼承人,哪怕老大弱智也必須立為太子。”

  “立子以貴不以長,指的是立太子以出身高貴為主,不以出生的向后為準,如果皇后的生下兒子的時候,已經有其她妃子生了兒子,而且都好幾歲甚至是更大了,但要以身份為標準,皇后的身份永遠是最尊貴的,后宮之主,所以就算是皇后的孩子生的晚,也必須立皇后的孩子為太子。”

  “雖然嫡長子繼承制,不能夠讓王朝由最優秀的人才繼承,但不可否認,嫡長子繼承制穩定了社會的統治秩序,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帝王之家骨肉相殘的事情發生。”

  “不過這種制度的弊端也很明顯,一旦哪個王朝中出現了庸君昏君暴君這些無能之輩的帝王,那么將會導致這個王朝走向衰落,甚至是直接走向滅亡。也正是這種嫡長子繼承制,最終導致了夏朝的覆滅,而后商周等歷朝歷代,也都是毀在了世襲的制度下。”

  “關于夏朝的亡國,有兩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間諜說,根據《國語》記載,妺喜與商朝大臣伊尹密謀而使夏朝滅亡。妺喜是像西施一樣的角色,是施氏派到夏朝的間諜。”

  “第二種說法,失寵報復,根據《竹書紀年》記載,夏桀攻打岷山,岷山氏效法有施氏,獻出兩位美女,一位叫琬一位叫琰,夏桀十分寵愛耳語,雖然兩人沒有生育,卻依舊被夏桀用苕玉上刻“琬”字,華玉上刻“琰”字,妺喜則受到了冷落,被安置在洛水一代,妺喜心生怨恨,于是與伊尹秘密來往,泄露夏朝機密,然后與伊尹里應外合,最終導致了夏朝的覆滅。”

  “事情真假無從考證,但夏朝滅亡的戰爭是鳴條之戰,有確切的記載。公元前十六世紀,夏王桀的統治出現危機,夏朝在東方的屬國商乘機先征服了臨近的夏屬國葛國,之后又派重臣伊尹采取分別翦除掉夏朝羽翼策略,最終使得夏孤立無援,接著商湯又帶病攻打夏王都,雙方大戰與鳴條,結果夏朝全軍大敗。”

  “這場戰爭導致夏王朝的滅亡,商湯建立了九州歷史上第二個封建王朝商朝。”

  王小濤接著講起了與嫡長子繼承制有關的事情。

  不僅如此,更是連九州歷史上,第一個由禪讓制變為世襲制夏王朝的覆滅,也做了講述。

  然而他在這里講的是口干舌燥,教室里那些同學卻是一個個的滿臉不以為然。

  “嘰里呱啦說的是挺多,不過歷史是講究史料依據的,并不是你說的多就是對的。”

  “什么禪讓制只存在與堯舜禹時期,姒啟殺了伯益終結了禪讓制完成了到世襲制的轉變,什么周朝時期才寫入立法核心,你說的這些證據呢?”

  “瞎編亂造!”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