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語小說 > 洪武興明 > 第346章 我就看好你
  不好回答,就干脆不回答,朱文正當即說道:

  “侄兒久居軍中,對朝堂之事不甚了解,還望叔父體諒!

  侄兒只知道,不管叔父作何決定,侄兒定當全力支持!”

  這個回答可謂無懈可擊!

  但朱元璋顯然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他裝模作樣的輕哼一聲道:

  “油嘴滑舌!這里又沒有外人,跟叔父也不能說兩句嗎?還是你把叔父當外人?”

  這話有點重,按理說朱文正的回答也挑不出毛病,若是普通臣子,也就順利過關了。

  但他偏偏是朱元璋的至親,正兒八經的大侄子,自己人說話不痛不癢,關系就顯得疏遠,反而惹人生疑。

  看來不說點什么過不了關,朱文正又摸不清叔父的意圖,只能避重就輕道:

  “朝中多是開國元勛,勞苦功高,大家一起共事,難免有不同意見,只需耐心商討個方案便是!”

  誰知,朱元璋聽完竟突然發怒,猛地一拍桌子道:

  “都把朕當傻瓜嗎?真當我不知道你們的那些小九九!”

  朱文正吃了一驚,還以為叔父是生自己的氣,再仔細一瞧,卻發現朱元璋目光從他肩頭跳過,好像正對著遠方在說話。

  朱元璋一句說完,似乎還不解氣,又接著說道:

  “表面上看,李彬案只是群臣跟劉伯溫爭天和!實際上,誰不知道李彬跟李善長什么關系?

  如若不然,他一個小小的中書省都事,怎么能勞動這么多人,為他出頭說話?

  李善長自作聰明,枉他跟隨我這么多年,立下不少功勞!”

  這番話極為勁爆,說得全是朝堂內幕消息,這么些年,朱文正還是頭一遭聽到叔父跟自己說這些。

  他忽然意識到,老朱這是在跟自己掏家底了,若自己還是顧左右而言他,必定會讓朱元璋失望,被認為油滑不可信,

  朱文正心電念轉,用誠懇的語氣試著分析道:

  “這事也許是有李丞相的作用,但這么多人針對劉御史,會不會跟劉御史掌管都察院,鐵面無私也有關?”

  朱文正很機靈,別看老朱很生氣,但多半只是私底下的情緒宣泄,應該還不至于有動李善長的念頭。

  要不然,也就不會在話里承認“李善長跟隨他多年,勞苦功高了”。

  這個時候,說話要盡量公平公正,甚至能站在老朱的位置著想,自然能博得叔父信任。

  果不其然,聽到侄兒的話,老朱臉色緩和不少,嘆口氣道:

  “的確有此原因,當初我任命劉伯溫掌管都察院,也是看重他博學有才,更難得公正不阿。

  沒想到,他卻因此得罪不少人!”

  說完,朱元璋又有些不滿道:

  “朝中某些大臣也實在不知自愛,大明才剛剛建立,就以功臣自居,不思報國救民,卻總想著個人撈偏門,弄好處,實屬可惡!”

  這句話點醒了朱文正,世人都知道朱元璋殺功臣,卻很少有人去深入研究,他為何要這么干?

  固然,老朱自身權利欲很重,但開國的許多元老們,也當真是不知自愛。

  這些人起兵打天下時還好,個個奮勇爭先,一到坐天下時,就覺得自己勞苦功高,應該享有種種特權。

  即便朱元璋給大家都封了爵位賞銀,甚至世襲罔替,造福子孫,可許多人還是覺得不夠。

  尤其是淮西集團尤為嚴重,他們認為皇帝都是自己老鄉,就算干點違法亂紀的事情,也有陛下罩著,根本管不到自己頭上。

  李彬案,不過是個小小的開端,后面只會越演越烈。

  比如開國六公之一的馮勝,本身就喜歡貪腐,等到出征西北時,甚至公然私藏馱馬財物,中飽私囊,屢次被老朱處罰,卻屢教不改。

  又比如二十八侯之一的陸仲亨,開國后日漸驕奢,不僅侵吞百姓良田,還做出很多違法亂紀的事情,甚至最后跟胡惟庸勾結在一起。

  出格的人和事越來越多,甚至有些人慢慢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這讓老朱一怒之下,開了殺戒,大刀向功臣的頭上狠狠砍去。

  結果太子朱標和皇孫朱雄英,兩個優秀的接班人又相繼早逝,讓朱元璋越發忌憚這批驕兵悍將,唯恐年幼的朱允炆根本鎮不住局面。

  最終,種種因素綜合之下,釀成了大明開國功臣被集體屠戮的慘劇,善終者寥寥無幾。

  想到這些,朱文正忽然意識到,李彬案其實是個很好的預警。

  它在一定程度上讓朱元璋有了警覺,也敲打了違法亂紀的一伙人。

  如果能保住劉伯溫,讓他繼續推行完善法度,將驕縱不法扼殺在萌芽狀態,事情就不會慢慢滑向失控的局面,未嘗不是件好事。

  朱文正猛然想起,那天跟羅貫中的對話,決定冒險一試。

  既然來了大明,就要爭取做些改變,不然兩三百年后,明朝還是亡于黨爭,做了他人嫁衣。

  朱文正當即說道:

  “既然叔父擔心有人私德有虧,何不大力扶植劉伯溫,以制衡群臣呢?”

  這就是那日羅貫中說得平衡之道,你不是擔心李善長嗎,再扶個人起來,與之對抗啊?

  誰知,聽到這話,朱元璋苦笑一聲:

  “你當叔父沒想過?李善長已經管了許多事情,我故意將司法交給劉伯溫,就是想讓他平衡朝中勢力,維護法度實施!

  可劉伯溫終究勢單力孤,難以起到應有之意!”

  這話不假,即便歷史上劉伯溫被趕下臺后,朱元璋也沒提拔淮西集團的人接班,而是任命楊憲為左丞相,牽制李善長這個右丞相的意圖,十分明顯。

  朱文正不死心,又接著問道:

  “如果劉伯溫實力不足,何不再提拔一人?”

  朱元璋啞然失笑,覺得這個侄兒雖然真心為自己著想,但顯然還是把事情看簡單了,便說道:

  “你當皇帝這么好做?想提拔誰,就提拔誰?你告訴叔父,放眼滿朝,還有誰人可以擔當此任?”

  朱文正一愣,猛然意識到,這當真是個問題!

  做領導看似威風八面,其實受制也很多,并不是想用誰就用誰,往往是手里有誰,才能考慮用誰!

  比如想要牽制李善長,芝麻綠豆的官肯定做不到,至少也得在中書省里挑吧?

  此時的中書省,李善長自己不用說,徐達和常遇春只是掛個名,常年在外打仗。

  廖永忠就算不是李善長一伙,也是淮西老鄉會的。

  汪廣洋倒是個人才,可這人只圖自保,夾在大家中間,左右不敢得罪,索性做了個點頭和尚,遇事只管點頭,一心撞自己的鐘,摸自己的魚。

  楊憲此時剛進中書省,根基還不牢,也無力抗衡李善長。

  就連以劉伯溫的名氣和才華,也對抗不了李善長,你讓朱元璋到哪兒找人去?

  朱文正皺眉思索半天,還真是無人可想。

  他沒注意到的是,就在自己苦苦思索時,朱元璋卻兩眼緊盯他,目光炯炯有神道:

  “叔父有意,調你進中書省,你意下如何?”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