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語小說 > 洪武興明 > 第73章 久戰不下
  漢軍此時是陳友諒的兒子陳理繼位,在武昌城中仍有數萬人馬堅守。

  就在兩個月前,陳理還做著太子的美夢,只等陳友諒打敗朱元璋,就能問鼎天下。

  誰想天意弄人,時局變化如此之快,如今不但父皇身死,就連陳理也被大軍包圍在武昌。

  陳理神情憔悴,手中拿著一張拓印的紙文,看著看著,眼角竟流出淚水。

  那紙文是陳友諒留下的,曾叮囑他一定要小心看管,切莫讓人偷去,如今睹物思人,陳理是悲從中來。

  親兵統領陳英杰見狀上前寬慰道:

  “漢王,切莫悲傷過度,傷了身子。如今我軍雖然被圍,但有張子昂將軍坐鎮城中,朱重八想攻進武昌,也是癡心妄想!”

  想起張子昂,陳理總算安逸了些,那是大將張定邊的兒子,雖然年紀輕輕,已是武藝出眾,智勇雙全,盡得張定邊真傳,有他在這里,漢軍尚可一戰。

  …………

  朱元璋沒有輕敵,著急攻打武昌,而是花了幾天時間營造大量攻城器械,做足準備后,吳軍才正式展開進攻。

  隨著三聲炮響,吳軍炮石齊發,彈丸如雨而下,大量步兵手持藤牌,在弓弩手的掩護下,向武昌城墻洶涌而去。

  但武昌城的堅固程度,超出預想,一天血戰下來,吳軍竟寸功未立。

  接下來數日,朱元璋不斷調整部署,試圖找出薄弱點進攻,但剩下的這幾萬漢軍,在鄱陽湖時都不曾投降,顯然都是狂熱分子,吳軍奮力作戰,始終登不上城墻。

  雙方打了一個多月,朱元璋心中焦慮,親自帶領黃旗先鋒上前線視察。

  就在朱元璋抵近前線時,武昌城門突然大開,一員銀袍小將,手持長槍,騎一匹神采飛揚的白馬,帶領數千騎兵,直奔朱元璋中軍而來。

  朱元璋大為驚嘆漢軍的勇氣,隨即鎮定指揮中軍上前截殺。

  誰料想,那員銀袍小將武藝過人,勇不可當,一路披荊斬棘,連斬兩員吳軍大將。

  漢軍騎兵在他率領下,氣勢如虹,如猛虎下山般,將朱元璋的中軍一舉擊穿。

  眼見漢軍鐵蹄就要沖到朱元璋身前,黃旗先鋒急忙擺開決死架勢,還好大將常遇春及時趕來。

  常遇春胯下一匹血紅戰馬,手持虎頭湛金槍,如戰神出世,跟那名白袍小將戰作一團。

  朱元璋拔馬就走,待退到安全處,越看越是心驚,只見漢軍那員小將,看起來不過十五六歲的模樣,竟然跟吳軍第一猛將常遇春打得有聲有色,雙方交手數十回合,只打得槍影漫天,虎虎生風,一時竟難分勝負。

  朱元璋急忙調動援軍,準備合圍消滅這股悍勇的漢軍。

  就在這時,武昌城內響起金鑼聲,其聲甚急,似在催促緊急撤兵。

  那白袍小將到底年輕,久戰之下,漸漸不是常遇春對手,他聽到鑼聲,虛晃一槍,揮軍就向武昌城內沖去,縱馬跑了幾步,他又回頭指著朱元璋大吼道:

  “朱重八!我必當取你首級,以報殺父之仇!”

  朱元璋大為困惑,自己跟那員白袍小將素不相識,又何時有過殺父之仇?

  直到常遇春趕來后,才解開了朱元璋的疑問,原來那名神勇過人的白袍小將竟是張定邊之子——張子昂!

  常遇春對其是大為感嘆,這家伙年紀輕輕,竟然已有張定邊的八九成武藝,若是等他再練上幾年,只怕將來罕有人能匹敵。

  朱元璋心中一陣唏噓,沒想到漢軍余孽中也有此人才,不知為何,他突然想起遠在江西的朱文正。

  若是文正在這里,不知道能不能擒住張子昂那小子?

  經此一役,朱元璋不再輕易犯險,只是坐鎮指揮,猛攻武昌城。

  這一打就是兩個月,雙方仍是僵持不下,朱元璋總算是嘗到當初陳友諒的滋味。

  這攻打堅城,果然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活兒?

  漢軍雖然人少,但特別頑強,尤其是那個張子昂,哪里激戰最酣,他就出現在哪里,手中長槍如銀龍揮舞,屢屢挫敗吳軍攻勢。

  朱元璋麾下常遇春、傅友德等將領,雖然作戰悍勇,沖鋒陷陣不在話下,但遇到這種堅固城池,卻也沒有辦法,只能強攻硬打,收效甚微。

  朱元璋心中感慨萬千,不止一次想起朱文正,若是文正在,不知他又會想出什么辦法?

  可停職查看的命令,是朱元璋親口下的,如今過去才兩個月,朱元璋想收回成命,又覺得難以啟齒。

  時間轉眼到了十二月,天空開始飄起雪花,朱元璋再也等不及了,將大軍交給常遇春,叮囑他不要莽撞后,又急匆匆趕回了應天。

  這是因為他有一件極其重要的大事要干,那就是自立稱王!

  朱元璋雖然很早就依附了北方紅巾軍的龍鳳政權,但這其實并非他的主意。

  早年朱元璋走投無路,被逼造反,投靠紅巾軍領袖郭子興,被郭子興賞識,收為義子。

  后來,郭子興干脆將義女(馬夫人)也嫁給了他。

  郭子興實力并不強,為了自保,就投靠了當時如日中天的北方紅巾軍龍鳳政權。

  后來郭子興病死,朱元璋繼承他衣缽,名義上仍歸屬龍鳳政權。

  但朱元璋地處南方,跟北方龍鳳政權長期沒有交界,實際上處于聽封不聽調的獨立狀態。

  朱元璋不似張士誠那般喜好虛名,他奉行的是廣積糧,高筑墻,緩稱王的策略。

  因為不稱王,早期實力弱小時,朱元璋成功避免了吸引北元政府的注意。

  與之相反的是,龍鳳政權因為稱帝,吸引了大量北元軍隊的火力,朱元璋背靠大樹好乘涼,只管一步一個腳印,在南方發展壯大。

  幾年下來,朱元璋漸漸兵強馬壯,龍鳳政權卻差點被元朝政府給打沒了,就連皇帝韓林兒也被迫退守安豐。

  當時張士誠正在為元朝效力,得到消息后,派出重兵包圍安豐,試圖徹底消滅龍鳳政權。

  危急時刻,韓林兒無法可想,只能偷偷派人出城,給自己名義上的部下,朱元璋報信,希望朱元璋能看在主仆名分上,出手搭救一把。

  到底救不救韓林兒,讓朱元璋內部分裂成爭吵激烈的兩派!

  以劉伯溫為首的一派認為,不應該救,原因很簡單,韓林兒是朱元璋名義上的皇帝,若是將他接回來,豈不是給自己找了個祖宗?要如何安置?

  更何況,這么多年下來,雙方也只是名義上的統屬,并沒有多少實質上的接觸,韓林兒若是戰死,朱元璋正好可以稱王!

  這一派代表了大多數人的意見,一時明顯占據上風!

  但朱元璋能得天下,顯然靠的不是運氣,他有自己獨特的眼光和見解!

  朱元璋認為,韓林兒必須救,理由有三:

  其一,韓林兒既然發出救駕的召令,朱元璋若是坐視不理,那就是失信于天下,成為不忠不義之人。

  典型的例子就是陳友諒,陳友諒背主弒君后,人心盡失,導致大量漢軍重要將領出走,漢軍雖然數量龐大,但質量已經明顯下降。

  其二,張士誠若是沒有殺死韓林兒,而是將其俘獲軟禁,玩一手狹天子以令諸侯,那朱元璋將陷入極大的被動。

  其三,安豐也是戰略要地,若放任張士誠占領,會壯大其實力,對吳軍不利。

  基于這三點,朱元璋力排眾議,于今年年初,發兵擊敗張士誠,順利救出了韓林兒。

  救出韓林兒后,朱元璋原準備將其安置在吳軍首府應天,但皇帝放在身邊,時刻都要祭拜,干啥也不方便。

  劉伯溫乘機說了句話,大意如下:

  “韓林兒不過就是一個牧童小兒,拜他有什么用?”

  朱元璋聞言,趕緊讓人把劉伯溫請到跟前,劉伯溫趁機建議朱元璋撇開韓林兒,建立新王朝。

  劉伯溫的眼光很準,他敏銳察覺到,朱元璋通過多年奮戰,已經具備足夠自立的條件。

  于是,朱元璋將韓林兒送到滁州,軟禁起來,開始著手稱王的準備。

  到今年九月,張士誠自立為吳王,深深刺激了朱元璋,老朱認為隨著地盤的日益擴大,的確需要一個足夠高的身份,來問鼎天下了。

  于是,朱元璋于今年十二月,將大軍丟給常遇春,自己匆匆趕回應天,準備稱王!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