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語小說 > 帝國再起 > 第九十九章 季孫之憂(二)
  要事,陳凱與鄭成功之間是有很多需要商討的,這些王江作為廣東的首席行政官員,多多少少的也是知道的。

  可是問題在于,戰事剛剛結束,鄭成功就發來了這么一份書信,而且還是從福州一路憑借著去年才剛剛恢復起來的驛站系統送來的,而非是明軍慣常使用的海運。顯然,鄭成功并不希望因海運的不確定因素而影響到書信送抵的速度,由此才會選擇了這等更加穩定且不失于迅速的辦法。

  對于鄭成功書信中的大事,陳凱約莫是有些了解的。關于南贛地區的消化,關于福建的民生恢復,關于李定國入滇的影響,另外也會涉及到一些關于浙江戰場上的變局。這些,無不是在影響著鄭氏集團的發展,哪怕是浙江戰場的變化,其實也并非沒有影響到陳凱這邊——最近的,駐扎建昌府的福建綠營協守吉安府,其實就是從浙江戰場發展來的連鎖反應,進一步的讓陳凱淡了繼續向江西腹地進軍的心思。

  雙方都需要很多事情進行商討,會面本就是必然的,可是鄭成功不光顯得很急切,而且更是把會面的地點選在了福州,而非是距離雙方都較為折衷的南澳島,這樣的怪異使得陳凱不由得皺起了眉頭來。

  然而,眉頭緊鎖亦是在送走了王江之后,當公事房中重新恢復了只他一人才浮現的神色。鄭氏集團向來是陳凱最大的依仗,有著鄭氏集團的強勁實力作為后盾,陳凱可以作出更多的事情,發揮更大的作用。而這一份的依仗是不能有半分質疑的,哪怕只是來自于他人的平白揣測,也不可避免的會影響到他人對陳凱的信心。

  “但愿是因為浙江的緣故……”

  剛剛征戰歸來,這才是第二天而已,奈何鄭成功在書信中表現出了想要盡快會面的意愿,陳凱也只得是將不甚緊要的事情放在一邊,回家好好陪陪妻兒一日,在回到廣州的第四天就再度啟程,坐上了前往福州的海船。

  ………………

  兩個月前的永歷十年正月,前段時間剛剛從舟山返回的忠振伯洪旭率領一支由三百余艘大小戰船組成的艦隊浩浩蕩蕩的駛出了福州碼頭。

  這支艦隊并非是趕赴舟山的增援部隊,在那里,明軍尚且駐扎著大軍,一時間還不需要繼續添加籌碼。洪旭素來是鄭成功最為信任的部將,倚重非常,乃是除陳凱之外最適合承擔方面之任的人物。

  艦隊浮海而行,消失在了福建沿海的視線之內,再度出現,卻已經是在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臺州府的外海。

  浙江一省上八下三,計有十一個府的區域。臺州府是為上八府之一,東面海、西鄰金華府,南、北、西北和西南方向則分別是溫州府、寧波府、紹興府和處州府,但又與周邊這五個府間隔以天臺山、大盤山、仙都山、雁蕩山,自成一片區域。并不似同省的金衢、寧紹、杭嘉湖那般憑盆地、平原渾然一體。

  這個府是以山區為主,間雜著一些小型的盆地以及沿海的平原。轄區計有臨海、寧海、天臺、仙居、黃巖、太平六縣及海門衛、松門衛等一系列的沿海備倭衛所。

  此間曾是戚家軍抗倭首戰的發生地,不過隨著江上師潰,清軍便迅速的占領了這片土地,一如浙東八府的其他所在那般。迄今,已經有十年的光景了。在這十年間,俞國望、金湯、董克慎等大批的抗清武裝活動在此間以及鄰近府縣交界的山區,可謂是多如牛毛。他們長期與清軍展開斗爭,據險而守,雖不足以收復失地,但是在氣節上卻是能夠為人所重的。

  浙江的抗清運動隨著永歷四年和永歷五年清軍針對大蘭山、天臺山、舟山以及浙東廣大地區的圍剿的勝利,很快就進入了低谷。最近的幾年,廣東、福建風起云涌,浙江這邊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奈何,當初清軍對浙江抗清運動的屠戮過甚,以至于到現在這個份上了也就是比歷史上稍微強點兒有限罷了。

  “伯爺,前面是三母山和大陳山,向西是松門衛……”

  三母山和大陳山都是臺州沿海島嶼,而那松門衛則曾與北面的海門衛一同是為戚家軍的水師基地,現在自然都是清軍的控制區。此時此刻,旗艦的甲板之上,船長向洪旭指著那海天一線處越來越明顯的疙瘩,洪旭的身旁已經有親兵將地圖展開,在海風中獵獵。

  這條海路已經不是洪旭第一次了,最近的往返是從福建去往舟山,但是這一遭他們的目標卻是近在咫尺的臺州府——目的地,已經不遠了。

  “在大陳山稍作休整。”

  “末將遵命。”

  桅桿上的傳令兵揮舞著旗幟,旗語向四周傳播,很快的就成為了這支艦隊的共同。在那里稍加休整,大軍就重新拔錨起航,直接轉道向西。視線未及的所在,那里是澄江的出海口,與松門衛并立的海門衛的衛城就坐落在那里。而就此溯流而上,更可以直薄位于臨海縣的那處臺州府城!

  艦隊涌入澄江出海口,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清軍的臺州水師。這支清軍水師的編制甚大,足足有三千戰兵的規模,比之把守錢塘江口的錢塘水師的兩千戰兵還要更勝一籌。不過,這支水師按照清廷的編制,海中營協防寧波定海,左右兩營則分駐臺州、溫州兩府的沿海防御要點,這海門衛恰恰是其中之一。

  這樣的規模,在洪旭率領的艦隊面前不過是群狼環伺的小羊羔一般,不消一戰便自行潰敗了。隨后,明軍一擁而入,直抵臺州府城之下,艦載火炮的轟鳴如同是鬧鐘一般,逼得臺州副將馬信連忙派人將府城的一眾官員請來商議戰守之策。

  臺州副將馬信是陜西長安人士,在臺州坐鎮多年,清廷在此的統治便穩如泰山。此間,明軍艦隊直薄府城,當即就在城中引起了一陣騷然,原本本地的官員就要來尋馬信商議對策,此間倒是想到一塊兒去了。

  受邀的一應人等匆匆趕到,兵備道傅夢吁、臺州的知府劉應科、通判李一盛,臨海的知縣徐鈺、縣丞劉希圣盡皆到場,甚至就連道標守備鄭之文也應邀到場。

  “道臺,這里味道不太對啊。”

  “怎么了?”

  “末將也不知道,只是感覺。”

  鄭之文一時間也說不清道不明這份不對勁兒到底是怎么回事,對此,本就焦急于明軍直薄城下的傅夢吁更是每當做一回事,直接就帶著眾人進入了馬信的衙署。

  “馬帥,海寇臨城,可有方略退敵?”

  兵備道的職責所系,傅夢吁當即問及,連帶著其他人等亦是將目光投諸在了馬信的身上,顯然是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這個素以驍勇善戰著稱的綠營大帥的身上。

  此時此刻,眾人分坐兩側,那面如黑漆,下頜骨微寬,連鬢的胡子根根扎起,身為秦人卻頗有幾分燕人張翼德模樣大帥抬起眼皮,卻是面露出了些許笑意來:“保這一方百姓平安,卻也不難,只消諸君應了本帥一事即可。”

  話,輕描淡寫的說出開來,那一眾文官自傅夢吁以下卻無不是在心中暗罵這武夫吊人胃口,唯有那鄭之文卻是臉色一白,開始不自覺地往大門處側目。

  “此間皆是同僚,說句不好聽的也是一條繩上的螞蚱。馬帥有何良方,還當直言。”

  明軍就在城外,那一聲聲的炮響宛如是重錘時時敲在他的心上,使得傅夢吁實在急切得簡直是將平日里的那份養氣功夫都丟到了澄江里似的。

  若能退敵,他自然還是能夠從澄江里將那勞什子撈出來,繼續掛在面上的,但是此時此刻,不僅僅是他,其余人等也無不是不似如此。說到底了,鄭氏集團這幾年來在閩粵兩省實在是風頭太盛了,他們在浙江都素來是不敢直視的。此間,明軍打著忠振伯洪旭的旗號大舉來襲,于他們看來很可能是想復制舟山的那般,一口氣攻下臺州府,進一步的打開浙江戰場的局面。

  如果真的讓明軍達成了目的,那么他們即便是逃出去了,也免不了要被清廷下獄論罪,乃至是連累家人。這是他們決計不想看到的結果,此間的操切也是無可厚非。

  對此,馬信卻顯得有些不緊不慢的,直面著眾人的目光,緩緩的道出了他的退敵良方來:“其實也容易,本帥已經國姓爺商定了,舉臺州一府歸附大明。爾等,只要把辮子剪了,本帥在洪伯爺那里自然少不了美言一二。”

  話,如驚雷一般響在眾人的耳畔,卻直接震撼于內心。聞言,傅夢吁噌的一下子就站起身來,右手戟指,但卻是那一個“你”字翻來覆去的說了多次竟始終說不出后話來。

  他是萬萬沒有想到,坐鎮此間多年的馬信竟然會突然選擇了降明。其實這也并不怪他,因為他實在無從得知,歷史上馬信就是在明軍奪占舟山,巴成功、張洪德先后降明的情況下派遣親信與鄭成功聯絡,繼而于此間率領本部兵馬反正。而現在,明軍在東南的聲勢更勝歷史上那般,馬信的選擇自然是沒什么好稀奇的地方。

  此間,馬信正襟危坐于太師椅上,氣勢上早已是居高臨下,目光所及之處,一眾人等無不是面色慘白,更有些豆大的汗珠子在額頭上迅速的凝結而成,繼而在官服上摔了個分崩離析。

  第一滴汗珠淹沒在了官服的布料之中,冰冷的汗液卻仿佛是穿透了外衫、內衣,直抵皮膚。只見得坐在末尾的一人一躍而起,上前數步,擠開了那尚且言不成句的傅夢吁,直接便向馬信大聲喝問道:“馬信,你是想要背叛朝廷?!”

  在座的眾人哪個也不是傻子,此刻,窗戶紙被在場級別最低的臨海縣丞劉希圣捅破,眾人的臉上已經不僅僅是沒了人色那么簡單,其死灰破敗之相與棺中死尸之間也只差了那如溪流般淌著的汗水,以及那無意識的顫抖了。

  “劉縣丞果然是聰明人,本帥也不說什么識時務者為俊杰之類的話了,各位且在此安坐,只要規規矩矩的剪了鞭子,日后在大明那邊,亦是同朝為官,本帥斷不會為難各位的。”

  “無恥鄙夫!朝廷授你高官,恩深似海,你這廝竟不顧君臣之義,不思報答皇上的知遇之恩,附逆海寇,真無君無父之亂臣賊子也!”

  劉希圣的喝罵,登時便嚇了眾人一跳,豈料馬信聽到此言,卻是冷笑不已:“君臣之義也能與夷夏之防相提并論?我看你這廝倒是白讀了這些年的圣賢書。”

  馬信相邀,商談的是戰守大計,各自的從人早早就都退了出去,大帳之中此刻不過只有馬信、傅夢吁、劉應科、李一盛、徐鈺、劉希圣和鄭之文這七個人。

  乍看上去,馬信勢單力薄,但此間乃是臺州綠營的大營,馬信既然有意反正,他們在外面的從人定然已被控制住了。再加上馬信乃是宿將,向來有著武勇的名聲,一眾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已被此前的消息所震懾,哪還有什么別的心思。

  馬信此話一出,在座眾人登時便是一震,渾身上下不由得顫抖了一下,仿佛是被什么電到了一般。唯有劉希圣,見話語竟激不起同仇敵愾之意,盛怒之下便大喝了一聲“吾與你這廝拼了”便沖了上去。

  “咚”的一聲,沖到馬信近前的劉希圣便倒飛了回去,重重的摔在了地上。而此時,馬信卻長身而起,拔出了腰間的佩劍,三步并作兩步的沖了上去,一劍將劉希圣的腦袋砍了下來,只留下了一句“成全你”的余音依舊環繞在帳中眾人的耳畔。

  暴喝響起的同時,守在大門外的親兵亦是直接推門而入。這是最正常的場面,然而就在馬信斬殺劉希圣的瞬間,那戰戰兢兢一如在場文官的鄭之文卻突然起身,抄起了椅子便向那幾個剛剛推開房門的親兵砸了過去,當即就是一個劈頭蓋臉。一瞬間的錯愕,鄭之文一個箭步就沖了上去,拔劍在手,連砍帶撞,竟直接沖了出去。

  一切皆在電光火石之間,按道理來說,馬信斬殺劉希圣,其他人即便是動也該是上前施救,或是代為求饒。然而,鄭之文的第一反應如此,顯然是早已做好了準備,只待那幾個親兵推門的瞬間就立刻動手,反倒是把在場的眾人都為之一驚。

  強行沖了出去,鄭之文也不顧那些正在被馬信親信鉗制的從人、親兵們,倒提寶劍,直接便向著上前阻攔的那人擲了出去。劍,倒是沒有拋中,但是借著閃躲的功夫,鄭之文已經沖到了他的坐騎身前,翻身而上。旋即,輕夾馬腹,那戰馬便心有靈犀般的奔著轅門就沖了出去。

  “別讓鄭之文跑了!”

  轉瞬的錯愕,一旁的臺州綠營們連忙追趕。而此時,只見得那鄭之文輕扭狼腰,搭箭在手,大喝了一聲左眼,一箭射出,便徑直的插在了沖在最前面的那個軍官的左眼上,更是直入頭顱,眼見著就是不活了。

  一箭之威,引發了又一瞬間的錯愕。借助于這一瞬間的錯愕,鄭之文策馬揚長而去。而此時,已經控制住了那些文官的馬信踏出了大門,目光鎖在鄭之文的背影,面無表情的道了一句“早聽聞這廝有擅射之名,這一遭卻是小視了他了”便再不作糾結于這等微末之事,迅速的下達了開城迎接明軍的命令。

  拿下了這一眾官員,便是大局已定,馬信分派了部隊向道標的駐地進發,那鄭之文饒是武勇非常,但卻依舊不敢造次,連忙帶著部下從臨近的城門逃出。與此同時,面向明軍的城門洞開,大隊的明軍魚貫而入,很快就控制了臺州府城。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