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語小說 > 帝國再起 > 第三十章 慕名
  “小二,這浙江地方,各處都有什么特色之處,說來聽聽?”

  銀子在前,小二自是抖擻著精神,當即便把那錢塘十景聊了遍。陳凱一邊點頭,一邊津津有味的聽著,隨后又問起了其他的一些府縣的東西,比如紹興、比如寧波、比如衢州、再比如金華……

  “金華地方,客官恕罪,小人知道的不多。早前,倒是聽金華來得客商說起過幾句有意思的。”

  “哦?那邊說來聽聽。”

  “小人記得不甚清楚,倒是那其中的幾句,比如金華的唬頭、義烏的拳頭、武義的芋頭、蘭溪的埠頭,還有些印象。”

  金華縣于金華一府,乃是千年的府城,當地人自視素來是高人一等;義烏當地民風彪悍,又出了戚家軍那般的強兵,拳頭二字顧名思義;武義縣,倒不是單單指此地盛產芋頭,說的卻是當地以認真種田聞名,形容上帶有三分木訥之意;而那蘭溪,位于衢江、婺江交匯之處,自那里匯流為蘭江,順流而下,穿過嚴州府便是杭州,是杭嘉湖進入金衢地區的水上要沖,所以碼頭是出了名的多的。

  “這確有幾分意思。”

  接下來,繼續閑扯了幾句,陳凱便揮退了小二,旋即將鄺露、蔡巧等人叫來密談了起來。

  “道宗師傅那邊,通知過去,繼續打探那人的下落。不過,無需強求。”

  “卑職明白。”

  “湛若,你不用繼續打探了,最近的幾日,多與出入文廟的那些讀書人交往,混熟了,就是最重要的。”

  “嗯,一切依竟成所言。”

  “至于我嘛,明天開始要為咱們準備離開此地的行船。不過,咱們這一回,只坐蘭溪人的船……”

  轉天,陳凱一早就出了客棧。帶著幾個人,一路南下,直奔城南的碼頭。杭州一城,是個不規則的長方形,從南到北長,從東到西短,呈長條狀,其中北面更寬,而南面則直抵到錢塘江。

  京杭大運河和錢塘江,一北一南,遙相而立。陳凱到時還早,隨便找人問了問,便與一蘭溪來的船主聊了起來。

  “過些天,我要乘船去衢州。不過,近來還是要繼續訪友的,所以約定了時日,須得在富陽上船。”

  富陽縣在杭州府城西南,錢塘江的上游。船主沒有多問,只是有了個彼此的默契,也就罷了。至于定錢什么的,陳凱這邊還沒有確定下來是什么時候出發,還要等到確定了行程日期再來與付。

  “對了,閣下即是蘭溪人,可知蘭溪才子李仙侶其人?”

  “沈郎去后難為句,婺女當頭莫摘星,怎會不知?”

  提及此人,船主頗有些引以為傲。說來到也正常,蘭溪,本就是以漁業、船運等與那江河交匯之所在有關的產業聞名。放在金華一府,比之府城、東陽等縣,蘭溪在文名上并不甚顯眼,直到前些年出了個才子李仙侶,在八詠樓那處自南宋李清照題《詠八詠樓》后再無人敢再吟詩作聯的所在作此一聯,蘭溪文事上的風頭才算是有了與其他各縣一較高下的名頭。

  這是位當代聞人,本地文士中的翹楚,船主自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很快,諸如李仙侶出生時的異象、相士說文曲星下凡的話、從小就與眾不同、長大了更是聞名當地之類的說法一股腦的就倒了出來,生怕陳凱以為他有所夸張似的。

  本地出了個名人,這本就是只得吹噓的事情,放在古今中外,概莫如是。只是說到最后,船主似乎還很有些惋惜的樣子,因為自從是金華之屠,那位蘭溪才子就干脆不參加科舉了。否則依他所見,考中狀元也并非是不可想的。

  “是了,那位李十郎,如今卻不叫這個名字了,改名為漁,似有些游戲人間的意思。”

  暢談良久,似乎這船主早年也曾開蒙,只是僅限于開蒙,未曾深入罷了。那游戲人間,是他所想倒也還在其次,陳凱聽到此處,恭維了句,便向那人問道:“想來,閣下與李仙侶,嗯,與李漁,乃是熟識?”

  “熟識不敢,他來杭州時倒是乘的我的船。”

  “那是在下有幸了。”點了點頭,陳凱話鋒一轉,當即問道:“可否代為引薦一二?”

  “有何不可,只是他近來忙于家事,見與不見在下是說不算的。”

  李漁,初名仙侶,后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長期的從而積累了豐富的戲曲創作和演出經驗,從而提出了較為完善的戲劇理論體系,被后世譽為“中國戲劇理論始祖”、“世界喜劇大師”、“東方莎士比亞”,同時其人是休閑文化的倡導者、文化產業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自從在院外聽了那幾句《牡丹亭》的唱詞,陳凱當即便想到了此人,因為這個人用不了多久就會變得街知巷聞起來,他的《笠翁十種曲》、《閑庭偶寄》以及《***》等作品自誕生以來便收獲了極佳的反響,直至后世。而現在,這個人似乎還在為“賣賦為生”,同時為了家鄉的官司而欠下的那屁股債而撓頭呢吧。

  “閣下只管引薦,成與不成,必有一份心意,還望笑納。”

  心意不心意的到不重要,船主很高興如陳凱這般的外鄉人能夠對他家鄉的才子有著如此的仰慕之情。更何況,就船主的眼力來看,陳凱似乎是個頗有些氣魄的富商,如果陳凱與李漁相交甚歡的話,贈些財貨,也正好緩解李漁如今的經濟困境。于他,能夠從中穿線,在二人間也是一份交情,或許會惠及將來也說不定。

  想到此處,船主說干就干,當即便帶著陳凱一行去尋李漁。李漁的家,距離此地說遠不遠,說近卻也不近。所幸,這個時代,老鄉見老鄉,還屬于兩眼淚汪汪的那種,同鄉人在異地很是抱團,很多同在一地的外鄉人之間或多或少的都會有些聯絡,陳凱算準了的就是這一點,自然有跡可循。

  臨近午飯時分,抵達李家,那是一處不起眼的院落,上書武林小筑四字,倒也有幾分風雅。但看周遭,出入皆是粗布麻衣的平民,又怎能想象到這會是一個早已成名的才子的居所。

  敲開了房門,是個四十來歲的婦人,乍看衣裳布料,似乎很有些清貧。陳凱表明了來意,婦人連忙將陳凱等人請了進來,便連忙回房。未及片刻,一個同樣四十來歲的中年男人走了出來,拱手行禮,對于這慕名而來的人士倒還客氣。

  此人即是李漁,一個四十歲才開始以寫戲劇為生的劇作家,但卻能夠在接下來的十五年內以著每年一到三部的速度不斷的誕生作品,成為炙手可熱的戲劇家,不可謂不是一個傳奇。

  初見了,陳凱未打算聊得太多,只是相談了片刻,不知是從哪聽到了一聲腸鳴,見李漁面露尷尬,他旋即便將蔡巧叫了過來。

  “周圍尋個像樣些的酒樓,置辦幾席能吃的酒菜過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