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語小說 > 當女劍修開始快穿 > 1511 殷商王姬(23)
  送走姬昌、伯邑考父子,七殺心里一塊石頭落了地。

  至于伯邑考所說明年春日來見她,她沒放在心上。

  明年春日,她還不知道在哪兒呢。

  更讓她高興的是,姜子牙雖然主動接觸了姬昌好幾次,卻沒有跟他回西岐,依然留在朝歌為官。

  回到西岐之后,伯邑考還給七殺寫了封信。

  信上除了報平安,就是些云里霧里的詩句。

  七殺耐著性子看完,回信鼓勵他用心民政,多做實事,孝敬爹娘。

  就差明說,好好保住你的世子之位,別給你的兄弟們機會。

  001感嘆,“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悲劇啊!”

  七殺:“小智障,你再胡說八道,悲劇的就是你。”

  001:“......也幸好流水無情,否則大師兄會打死我們!”

  七殺心情好,沒有踹它進大黑屋,只封住了嘴。

  夏末秋初,朝歌又有一件大事。

  遠征北海的聞太師終于班師回朝了!

  七殺盼他已久,與兩位兄長一起,帶著文武百官出城十里迎接、犒師。

  殷商祭祀文化濃厚,凡遇大事,必定有祭祀的儀式。

  此次也不例外。

  提前幾日便筑好高臺,安排好大小祭司。

  屆時,殷郊將以太子的身份,登臺頌揚聞太師軍功、商朝之德,并稟報上天和列祖列宗。

  大祭司則是紂王的一位叔祖,平時不顯山不露水,很低調。

  也沒什么實權。

  七殺研究殷商歷史,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前幾代商王,很重視祭司,大祭司的權力幾乎和君王一樣大,甚至更高。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大祭司慢慢淡出權力的中心。

  簡單來說,殷商的政治模式,從政教合一轉為了君王獨尊。

  更接近于后世。

  到了紂王這一代,大祭司就只是大祭司,象征意義大過實際意義。

  眾人等到中午,饑腸轆轆,望眼欲穿。

  忽有人叫道,“來了來了!”

  七殺抬頭看去,只見前方塵沙滾滾,旌旗飄飄。

  約一柱香功夫,聞太師率軍到達。

  他平亂時所調兵馬,大多已各歸其部。

  跟隨他回到朝歌的只有五千精銳。

  這人數看似少,實際上已經一眼望不到邊。

  加之戰馬嘶吼,將士威武,極為驚人。

  一股鐵血剽悍之氣撲面而來。

  個別身體弱的文官,被這氣一沖,竟然站都站不穩了。

  “參見太子殿下!”

  聞太師早知太子殷郊替父迎師,遠遠的就下了坐騎墨麒麟。

  大步走到殷郊面前,單膝跪下。

  身后五千將士,也齊齊下馬行禮。

  殷郊哪敢讓聞太師跪,趕緊扶起。

  “太師勞苦功高!”

  聞太師正色道:“此乃老臣份內之事,怎敢言功?”

  兩人說完,文武官員才上前與聞太師寒暄。

  稍候,殷郊登臺念祭文,禱告天地祖先。

  四野鴉雀無聲,場面極為莊重。

  之后大祭司領著徒弟們手舞足蹈,吟唱遠古留傳下來的祭詞,替將士和殷商祈福。

  流程完成,大軍留在城外軍營,眾人簇擁著殷郊和聞太師往重屋、太丘社。

  重屋,也就是后世所稱的太廟。

  太丘社則是殷商為百姓祈福﹑報功而設立的祭祀土神﹑谷神的場所,即太社。

  在那兩個地方,還有相應的儀式。

  001:“他們不累嗎?”

  它只是看著,啥也沒參與,都已經感覺到累了。

  七殺:“累就閉嘴。”

  大家身體上是累的,但精神很亢奮。

  這是他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演義中,聞太師回朝這一日,恰遇比干出殯。

  問清比干的死因,勃然大怒,當即鳴鐘鼓請紂王上朝,狠狠罵了一頓。

  紂王平生最怕的就是他,縱然被罵得灰頭土臉,也只能忍著。

  后來聞太師還陳上治國十策,包含拆鹿臺、廢炮烙、去酒池肉林、貶妲己、斬奸臣費仲尤渾等等。

  紂王答應了七條,只是舍不得拆鹿臺、貶妲己、斬殺費仲和尤渾。

  好聲好氣地跟聞太師商量,鹿臺廢了無數錢糧才建好,拆了可惜,妲己現在也賢良了,不好貶。

  費仲、尤渾也沒有確切的罪證,能不能先別殺?

  不如著有司審問后再治罪。

  他的態度太過謙和,倒弄得聞太師反省自己。

  暗想我是為國直諫,一片忠心,但如果使得君王懼怕,先犯了欺君之罪。

  便也不勉強紂王。

  正要實施紂王已準的七條,突然反了東海平靈王。

  聞太師只好又興兵二十萬,前去討伐。

  紂王暗喜,巴不得他一天都不在朝中,給足了軍資糧草。

  他一離開,紂王就又故態復萌,繼續作死。

  殷商也走向分崩離析。

  后世有人認為,如果平靈王不反,聞太師不走,殷商就還有救。

  這些后事,聞太師自然不知道。

  在重屋、太丘社祭祀完,帶著戰利品見君面圣。

  因紂王不算太荒唐,他也沒什么可指責的。

  君臣和樂,開宴歡聚。

  姜子牙看得心塞。

  他究竟還要等多久,成湯氣數方盡?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