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語小說 > 大明元輔 > 第283章 正國本(廿二)救命稻草
  “求真,那你來說。”這句話看似隨口一句,其實“求真”二字就已經將朱翊鈞此刻的情緒表達出來了。

  按道理,皇帝對高務實比較正式的稱呼應該是如“高愛卿”這類,可以很好的體現君臣分際;如果要親密一點,那么到“日新”這個號也就可以了,剛才王家屏對皇帝說話時也是這樣稱呼高務實。

  但朱翊鈞偏不,而是稱呼為“求真”。求真,這是高務實的字,通常來說應該是平輩之間且身份大致差不多的時候,用作互相稱呼時用。

  字起源于商朝,盛行于周朝,后來形成了一種制度。直到近代仍然被許多知識界和文化界的人使用,如孫文字載之,毛……先生字潤之。現代則已經很少人使用了,不過由于后世中國人口眾多,同名同姓發生率過高,文化界也有一種觀點是建議恢復表字制度,此處不贅述。

  前文曾說過,在中國古代,由于特別重視禮儀,所以名、字的稱呼一直是十分講究的。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是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

  比如高拱稱呼高務實就可以直呼其名,而理論上皇帝可以對除了先帝、太后以外所有人直呼其名——當然,多數皇帝在多數時候未必這樣做,特別是對地位較高的大臣。

  而平輩之間,一般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直呼其名,都會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

  當然,以上情況也有例外,比如名和字連起來稱呼,往往也是為了表示尊敬。這里有兩種情況值得注意:

  第一種情況是在先秦時期,當名和字連稱時要先字后名。如:孔父嘉,這是孔子在宋國的祖先,其中“孔父”是字,“嘉”是名,而姓為“子”[注:孔子實際上也姓子,孔是他的氏,這里不展開解釋]。又如:白乙丙,這是蹇叔的兒子,其中“丙”是名,“白乙”是字,姓為“蹇”。

  第二種情況是漢朝以后名字連稱時,先“名”后“字”。如:“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干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場德進,東平劉楨公干……”

  這是曹丕《典論·論文》中的一段話,提到“建安七子”時的名字連稱,都是先名后字。

  朱翊鈞其實在不同場合對高務實的稱呼經常變化,比如在大型公共場合一般就稱呼“高愛卿”、“南寧候”等;人少一些的時候,比如文華召對時就常稱呼“日新”;倘若是他倆面談而無旁人,朱翊鈞甚至會直接稱呼“務實”——這里要注意,不是無禮的直呼其名,而是親切的直呼其名,是為了體現兩人關系之親密,換了別人反而沒這待遇。

  理論上,他們兩人單獨見面時,考慮到兩人的關系,最普通的稱呼其實反而是“求真”——這個言語上的距離最是不遠不近。

  在有內閣首輔王家屏在場,且同時還是在商討國事之時,朱翊鈞卻用“求真”來稱呼高務實,那就有一種明顯的刻意在里頭了。意思是:你王家屏只是首輔,“求真”卻不只是閣老,他還是我的同窗、發小。他是朕的自己人,你不是。

  皇帝擺出這樣的態度來,若是尋常時刻,王家屏就應該考慮考慮自己方才的言行是否過激而反思了。然而讓朱翊鈞失望的是,王家屏神色漠然,面無表情地退后一步,卻朝高務實伸手虛引,意思是請他來發言。

  朱翊鈞不自覺地微微蹙眉,似乎在盤算什么,同時眼睛也沒閑著,朝高務實打量了一眼。按照他對高務實的了解,若是高務實有要掩護王家屏的意思,此時應該會有所舉措,吸引自己的注意力,從而淡化對王家屏的不滿。

  然而,意外再次發生,高務實似乎也沒有理解剛才這細微的變故,只是正色沖王家屏微微頷首,回應他的手勢,然后便對朱翊鈞拱手一禮,清了清嗓子便開始介紹起他對朝鮮建省一應當務之急的看法來。

  高務實介紹的正是剛才對王家屏說過的那些,只是說得更細節、更明晰。朱翊鈞一邊聽他說事,一邊在心里復盤剛才王家屏和高務實的表現,總覺得哪里不對。不過他實在想不到王家屏是錯誤理會了自己今日的舉動,有了提前致仕的打算。

  既然實在想不明白,朱翊鈞也只好把心中的盤算先放一放,認真聽高務實的計劃。

  計劃十分周全完備,一如高務實往常的水準,朱翊鈞從頭到尾聽完都沒有要補充或者更改的地方,只覺得高務實所言的一切都正是自己想要的,不禁異常滿意,笑道:“求真所言深符朕意,也沒什么好更改的了,那就……嗯,如果元輔也無異議,朕看就這般做吧。”

  王家屏淡然拱手:“老臣自無異議。”

  朱翊鈞點了點頭,朝陳矩一擺手,道:“司禮監待會兒就按照高閣老方才所言草擬圣旨,若是有記得不甚清楚的,便派人去內閣詢問,一切以高閣老之言為準,不必再報。”

  陳矩領旨,并無多言。

  正事這么快就談完了,朱翊鈞一時有些失神,不知道是不是該說點什么來免得冷場。然而他轉念又有些不忿,避免冷場這種事憑什么是我這皇帝要主動,這不是你們兩個該主動的嗎?

  這一猶豫,還就真冷場了。最后是高務實實在看不下去,輕咳一聲,道:“對了,皇上,今日蕭總憲和王廠督他們應該已經開始調查‘藥膳案’了,想必不用多久,便可以為鄭皇貴妃正名,洗脫嫌疑。”

  洗脫嫌疑當然只是場面話,高務實總不能說這一查下去就要把鄭皇貴妃揪出來定罪吧?朱翊鈞也知道這不過是一種話術,具體內幕他和高務實心里都清楚,因此不怒不喜地淡淡點頭:“唔,很好。”

  本來他是不想多說,但突然發現自己如果只是這樣回應,好像就又把天聊死了,只好又補充道:“這件事牽連不小,內廷外廷也都重視得緊,不可輕忽。元輔總揆天下,日理萬機,想是難得分心旁騖,因此這件事……求真你要多照看著些,莫要出了紕漏。”

  高務實拱手道:“臣遵旨。”

  對于高務實來說,有朱翊鈞這話就更妙了。意味著徹查“藥膳案”這件事除了有內廷外廷、東廠和都察院聯手行動之外,又多了他高務實代表皇帝和內閣來進行監督。

  大明的慣例,監督權往往會變成執行權,或者至少是有能力干預執行,從而往往力壓執行權而成為主導。現在朱翊鈞這么一說,高務實就等于在很大程度上獲得了徹查藥膳案的行動決定權,不知道朱翊鈞這么做是故意還是真沒注意。

  正是話題將盡之時,外頭忽然有司禮監宦官偷偷給陳矩打手勢,但這“偷偷”看起來也沒打算瞞著朱翊鈞,因此朱翊鈞也看在眼里。

  當著皇帝的面這么做,不是司禮監出了傻子,大家都知道這是司禮監的確有緊急情況要匯報,只是這情況雖然緊急,卻又沒到必須立刻且直接奏明皇帝的地步,還來得及先稟告司禮監掌印。

  朱翊鈞便朝陳矩示意去問明,陳矩告罪,出了西暖閣,在門口聽了那手下宦官的報告,很快再次入內。

  陳矩不等朱翊鈞發問,上前奏道:“皇爺,沈閣老領銜二十余位各部衙及都察院官員臨時上疏。”

  朱翊鈞稍稍一怔,很快皺起眉頭,道:“臨時上疏?哼,這次說的是藥膳案呢,還是淮安私征鹽稅案?”

  陳矩抬起頭來,面色有些古怪,稍稍遲疑了一下才道:“都不是,沈閣老他們奏請皇爺封禪泰山。”

  此言一出,不僅王家屏和高務實愣住了,朱翊鈞自己也愣住了。

  這次不同以往,王家屏居然反應更快,當即便道:“封禪?沈蛟門搞得什么鬼,他是以何等理由提議封禪?”

  陳矩朝他微微躬身,道:“好教元輔知曉,沈閣老說皇爺存亡絕續,救藩邦而使朝鮮歸中華,非征伐而獲江山三千里,此乃德行兩圣。今朝鮮建省、新王就藩二事皆定,當以封禪昭告天下。”

  王家屏稍稍沉默,搖頭道:“若說朝鮮一戰,的確是扶危定難之舉,朝鮮內附,也是民心所望之喜,然則此戰所獲雖多,卻也并不足以媲美當日滅逐殘元。

  既然如此,滅逐殘元之后吾皇尚謙然自處,不曾有封禪之舉,如今接納朝鮮,功不及以往,怎能反而效行此事?”

  王家屏這話顯然是就事論事,對于大明而言,拿下朝鮮——不管是怎么拿下的,總不會有搞定察哈爾部重要,畢竟后者才是大明二百年來的大敵,是一種證明天下正統在大明的巨大勝利。

  那么,既然擊敗察哈爾,逼迫察哈爾西遁數千里都沒有搞過封禪,現在拿下朝鮮又哪里配得上封禪?簡直是貽笑大方。

  然而,王家屏這話說出來之后,御座之上的朱翊鈞卻沒有發話,反而直勾勾盯著陳矩手里的奏疏,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高務實看得分明,心中不禁凜然一警:想不到今日從朝鮮送來的奏疏,竟然成了沈一貫的救命稻草,這老小子果然有些門道啊!這事……卻不好辦了。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malyvu”、“o尚書令”的月票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klauszx”的6張月票支持,謝謝!

  PS:新年期間及之前的欠更,大概大年初六左右我會統計一下,然后安排在之后一章一章慢慢補上,致歉。另外恭祝各位讀者新春大吉,闔家歡樂,兔年兔飛猛進。

  (本章完)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