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語小說 > 大明元輔 > 第276章 伐元(一)戚帥
  禁衛軍的六萬大軍終于出發了。這一次出動,在高務實的建議之下,朝廷特意張榜宣告出兵時間,并準許京師及周邊百姓可至京北大營附近參觀,引來了超過十萬人的民眾圍觀,以及數以百計的藩屬國使節——他們都是年前來上貢拜年的使者團隊,被特意留到此時的。

  這不止是一次簡單的戰爭,不是一次簡單的出兵,高務實要以這樣公開的方式來宣揚大明的國威與軍威。

  這幾年逐個創辦起來的《京華時報》、《海貿周刊》、《實學動態》對此次出兵提前進行了密集報道,且以京師各茶樓的“茶博士讀報”體系為手段,將此戰的起因、準備、戰前分析、戰后前景等方面進行了各種分析。

  這些分析當然不全是基于真實情況而來的,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戰略欺騙必不可少,不過其中仍有七成為真,尤其是對于當前局勢的各種分析列項方面,幾乎都是真實的。

  這其中不僅包含了朝廷自俺答封貢后二十年來的各種振興改革,甚至還包括了本次出兵可能動用的兵力——其實也沒什么值得隱瞞,幾家報刊創辦都幾年了,一些基本情況早已公開,根本沒什么可以保密。

  如宣府有兵十三萬,大同有兵十二萬,山西有兵七萬,遼東有兵十八萬,薊州有兵十八萬,昌平有兵六萬,保定有兵四萬以及禁衛軍有兵六萬這些情況,即便京師百姓也是如數家珍。

  如果說真有什么值得討論的話題,那大概也只有如“各鎮究竟會出兵幾何”,以及“高經略多久能夠蕩平蒙元”之類。總體來看,京師的輿論基本被控制得很好,民眾沒有誰認為這場仗會打輸,問題不過是如何贏、多久凱旋之類。

  高務實當然知道這會對自己形成某種壓力,不過他關心的點也不是自己的壓力,而是希望籍此一戰改變民間對于國家戰爭與自己無關的舊思維——這種思維在韃清末期被稱之為麻木。

  換句話說,高務實是要用這一戰喚醒民族精神,凝聚社會共識。為達成這一目的,自己承受一些壓力在他看來是完全值得的。

  與此同時,高務實也要用這次出兵震懾各藩屬、羈縻,讓他們知道大明的強大不是嘴上隨便說一句“我大明帶甲百萬”。他要讓他們清楚的了解到,這“帶甲百萬”是何等精銳,是何等實打實的擺在他們面前,成為一道他們跨不過的高山。

  別說跨不過,你們連想都不該朝這個方向去想!你們應該哪怕只是想一想,都覺得兩股戰戰,幾難人立!

  為了達成這一目的,禁衛軍此次出兵幾乎當眾擺出了全部家當。

  禁衛軍自編成之后也做過小幅度的加強調整,現在擁有第一至第五共五個鎮,每鎮官兵定額12512人,各由步、馬、炮、工、輜五大兵種組成。

  禁衛軍司令部編有軍指揮部一個、軍直屬警衛標(相當于團)一個、軍直屬騎兵偵察營一個、軍直屬獨立火炮營(為重炮加強營)兩個、軍直屬工兵營兩個。

  整體上來說,全軍五個鎮共計62560人,軍直屬部隊5630人,實際出兵68190人。其實不是六萬,應該說是七萬。

  那么各鎮在裝備方面的具體實力如何呢?

  以禁衛軍第一鎮為例,全鎮裝備萬歷二式刺刀款步槍6880支、萬歷二式騎槍1680支,京華產陸軍三號炮54門,京華產陸軍二號炮24門,京華產陸軍一號炮6門(此次未攜帶),戰馬、挽馬6712匹(騎兵人均3.2匹,實際配屬3匹,剩余為軍直屬預備和炮兵拖車使用),偏廂戰車及輜重車826輛,全員被甲(因兵種差異而有多種款式,包括輕、重、長、短各類)。

  簡單地說,這個配置如果把槍支、火炮的水平提升一下,僅從配備比例而言,別說現在還是1592年了,就算放到1892年,那也是列強主力部隊的級別。

  于是京師百姓和各藩屬國、羈縻地區的使者就看到了數百門源源不斷的輕重火炮炮車在步兵、炮兵的護衛下向北進發。

  八千多名身著明光罩甲、騎跨具裝戰馬的重裝騎兵簇擁著軍指揮部,中軍主陣一面“蒙元經略高”、一面“大明禁衛軍司令戚”的醒目大纛,在乍暖還寒的春風中高高飄揚。

  中軍主陣中雖然有一輛氣派華貴的馬車,但馬車的主人,被稱之為“天下第一文帥”的蒙元經略高務實卻并未端坐車中。此行他穿著一身大紅坐蟒曳撒,騎在一匹高駿的金甲白馬之上,與身旁一身戎裝的禁衛軍司令戚繼光大帥并轡而行。

  當然,說是并轡而行,但眼尖的看客一定能發現,騎術極佳的戚大帥始終能控馬走在稍稍落后高經略的位置,至始至終絕無分毫逾越。

  唯一與眾看客原先所想有些差別的,大概是這二位的神色。

  大明朝也是有“刻板印象”這東西的。常人一般認為文官大臣面對武將就該是一臉嚴肅,仿佛對方欠了他幾萬兩銀子還不出來的模;而武將面對文官大臣則應該是戰戰兢兢的樣子,連腰都得時刻弓著,回答問話時小雞啄米似的連連點頭才對。

  然而眾人驚訝的發現,此行一路上戚大帥都是面色嚴肅鄭重的模樣,而高經略反而面帶微笑,一路談笑風生。看高經略的動作神色,似乎一直在評點禁衛軍的軍容軍貌且評價頗高,旁邊的戚大帥雖然在回話時經常微微躬身點頭,但面上卻并無諂媚。

  這可著實讓普通人開了眼,聯想到茶博士們讀報時常說,高經略反對“視武將如走狗”,強調“凡為國出力,即當棟梁待之”的話,不由多了幾分思考和欽佩。

  連綿不絕的大炮,寒光閃爍的刺刀,川流不息的戰馬,飛舞飄揚的軍旗,一切的威武強大都已在不言之中述說著大明的威嚴,刺激著吃瓜群眾們的感官。

  很多人開始不由自主地振臂高呼:“大明——威武!”

  終于,所有的“大明——威武”開始變成齊聲高呼,一時之間聲勢滔天,震得許多使節耳膜轟隆,面色微變。

  當安南使者頭一個跟著舉起右臂,大喊“大明——威武”之后,大明金國、朝鮮王國、南疆諸國、女真各部以及朵甘都司、烏斯藏都司等處使者,也都忙不迭跟著“歡騰”起來。這其中甚至還有不少南洋小國的使者,以及代表建州左衛的努爾哈赤異母弟穆爾哈齊。

  “堂堂戰陣出塞北……”禁衛軍中軍之中,戚繼光大帥感慨道:“二十年前,末將豈敢有如此奢想?我大明能有今日威勢,故有先恩相文正公開風氣之先,恩相東野、鳳磐二公蕭規曹隨之為,而實賴司徒之力也。繼光不才,惟一命以效之。”

  “戚帥言重了。”高務實依舊面帶微笑,說道:“天下施政,其策當久,若無三代首輔之奠基,談何今日之軍威?我常想,執國柄者當懷一念: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若能以此行政,何愁萬民不服、社稷不固、四方不靖?故若此戰功成,三位前相之功尤當銘記。”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戚繼光喃喃念了一遍,立時肅然道:“末將曾聞,‘審格局,決一世之榮枯;觀氣色,定行年之休咎。’今聆司徒教訓,方知鴻鵠高志,繼光受教了。”

  “學生豈敢言教。”高務實搖搖頭,也收斂起了笑容,正色道:“戚帥與學生相交多年,當知學生或于戰略稍有心得,但于戰術卻并無深研。故此戰學生雖為經略,兵事細務仍需戚帥不吝指點……如今開戰在即,敢請戚帥高見?”

  戚繼光當然知道高務實這話只能聽一半,畢竟如此一場決定大明聲威的大決戰,又是在多年以前就開始潛心謀劃的大戰,以高司徒行事的風范哪能沒有定策?不僅肯定有戰略規劃,甚至作戰計劃都絕對不止一個兩個。

  不過他覺得,高司徒這樣說也不完全是謙虛。畢竟,掌握數十萬大軍的經略不可能去為每一位將領的作戰任務思考具體戰法,這個層面本就該是一線將領們自己的事。而說到一線作戰,戚繼光若謙稱第二,此刻的大明恐怕沒人敢說自己第一。

  戚繼光對此其實也是有預案的,因此聽了高務實的話便道:“不知司徒以為察哈爾會如何應對此戰?”

  高務實道:“我意察哈爾只有三種可能的應對之法:其一,集中兵力,專打一路,輾轉周旋,以疲我而勝;其二,如永樂時殘元故智,我進則退避三舍,我退則重據舊地,如此我軍勞師遠征損耗巨大,察哈爾看似狼狽卻難傷根本;其三,不與我戰,遠遁外喀爾喀和林舊都,保存實力覓勢再起。”

  戚繼光微微一笑:“如此說來,其此戰除卻第一條之外,后兩條法子都是避免與我軍作戰,意圖以拖垮我補給線為法寶,留待將來再作計較。而且即便第一條法子,最終還是要避開我軍主力鋒芒,以拖取勝。至于打我一路,無非展現其不肯示弱之心。”

  高務實點頭道:“我軍此番足以集結數路大軍,而每軍不少于十萬,即便單路對上察哈爾及外喀爾喀全軍亦不落下風。如此環環相扣而互為犄角,但凡不露破綻,其實圖們想先破一路也是難上加難。”

  “那也就是說,圖們最有可能的選擇仍是避開我軍絞殺,重現成祖伐北時勝而難滅,蒙古總能死灰復燃之境況。”戚繼光道:“既然如此,我軍此戰之要義便很明確了,那便是不可滿足于擊潰或驅逐,而必須加以殲滅或成建制降服!”

  “然也。”高務實欣然道:“欲成此勢,戚帥有何高論?”

  戚繼光嘆道:“原本最好的法子其實是效李衛公故智,不僅八方四路張網合圍,且以一路精兵突襲汗庭,殺人斬首,一擊制敵。

  不過,韃虜雖拙于智計,如今卻偏有布日哈圖此等英才。依末將觀之,此人或曾讀到此戰而著意防備,因此突襲之策雖未必不可用,卻不可如李衛公一般僅以三千精騎為之,否則一旦遭布日哈圖看穿,此行兇矣。”

  高務實對戚繼光的回答毫不意外,微笑道:“戚帥所言甚是……但不知可有后文?”

  戚繼光笑道:“觀今日盛大出兵,末將以為我軍此戰即便確有奇計可行,司徒也必不肯為之。”

  “哦?戚帥何以有此一說?”高務實笑問。

  “無他,只因司徒此戰不僅求勝,更欲為大明造勢也。”戚繼光目光炯炯,說道:“兵法云: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末將觀司徒今日出兵,不止是為伐滅北元,更是欲以此勝而威震八荒,懾諸蠻夷于亂前。既如此,若我出兵數十萬,最終卻只靠一場偷襲而致勝,則何以布我天威于四海?

  惟設天羅地網,使北元走投無路,乃至拼死一搏亦無濟于事,只能引頸而就戮,如此才能威加海內,萬邦臣妾。

  故此,末將斗膽一猜:司徒此戰必不以奇技妙策為然,而將獅子搏兔,四面張網,以堂堂之陣力破之!”

  高務實哈哈長笑,虛指了指戚繼光,贊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戚帥。”戚繼光連道不敢,高務實又道:“戚帥既知我意,想必亦有全我此意之策。”

  戚繼光道:“此戰之重要,末將以為圖們、布日哈圖亦是心知肚明且早有準備。彼在北而我在南,即便我軍勢大,所謂四面合圍也難以布置,其實多半只能形成東西南三路夾擊。

  如此北路一空,便成了圍三闕一之勢,其仍有機會伺機攻我一部,以觀我軍虛實,或以小勝振奮其軍心,以便長期周旋。此時我北路既空,彼等仍有機會依靠騎兵優勢逃出生天,則我軍追之甚難,數十萬大軍難以奏效。

  為免這般局面發生,末將以為此戰之關鍵便在于設法以一路強軍悄然北上,堵死其北逃之路,守株待兔,等著圖們一頭撞上。”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和月票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撫琴醉夢遙”的9張月票支持,謝謝!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