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語小說 > 大明元輔 > 第216章 “明聯儲”
  作為當朝戶部尚書,高務實雖然經常分心旁騖,但對于自己的本職工作還是很上心的,更何況他一貫認為大明朝的衰敗首先表現在財政上,所以對于財政方面的改革尤其關注。

  實物、銅錢、白銀、紙幣……這都是時常盤旋在高務實腦海中的詞。從朱元璋開歷史倒車的全面實物稅(近乎全面),到后來的鈔關,又到一條鞭法試點時期的征收銅錢,再到高拱決議推動白銀貨幣化,實際上改革的進程一直在加速。

  是的,白銀貨幣化是在高拱時期才出現的。

  在后世的影視作品中,似乎白銀一貫是中國歷朝歷代的通用貨幣,明朝也不例外。但這是個錯誤觀點,限于篇幅,其他朝代暫且不說,至少白銀完全不是大明的法定貨幣,有明一代在高拱秉政以前并沒有白銀制度可言。

  從歷史上看,白銀貨幣化本身發端于民間,而不是來自官方的制度設計。大明成、弘年間以后,白銀經歷了從官方非法貨幣到官方認可的合法貨幣過渡的時期。

  到嘉靖年間,隨著一條鞭法的提出和斷斷續續的小范圍施行,白銀貨幣化過程實質上已經基本完成,但是很可惜,并沒有形成制度。

  直到隆慶元年,明穆宗在高拱的建議下頒下法令:凡買賣貨物,值銀一錢以上者,銀錢兼使;一錢以下止許用錢。

  這條法令才是大明在白銀貨幣化客觀現實下,明確“銀錢兼使”的第一條法令。也是明朝首次以法權形式肯定了白銀的合法貨幣地位,而且是用法權形式把白銀作為主幣的貨幣形態固定了下來。【注:這一條是史實。】

  因此,隆慶帝頒布的這條法令也可以視作大明建立銀本位貨幣體系的證明。官方的認可與推動加快了白銀貨幣化步伐,從此之后白銀在整個社會全面鋪開,滲透到社會的每個角落,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白銀貨幣化加快了貨幣流通,活躍了商品市場,繁榮了社會經濟,帶來了大明整個社會結構的變遷。從某種意義上說,在此之后大明商品經濟的繁榮、商幫財閥的形成、市鎮私港的興起等等,都受益于白銀貨幣化。

  也正是因此,海外白銀流入是大明經濟發展、社會結構變遷催生出來的一種要求。高務實在一邊想著拿下菲律賓,一邊又生怕中斷了美洲白銀的輸入,便正是由于害怕這種需求得不到滿足。

  民間以銀交易,是從金代開始盛行的。元代實行寶鈔制度,曾以銀為鈔本,又在對外貿易中使用白銀。這些都為明代白銀貨幣化奠定了社會基礎。

  然而,明代白銀貨幣化卻并非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事實上它是朝廷官方與民間博弈的結果。

  大明立國不久就建立了寶鈔貨幣制度,為推行寶鈔制度而屢屢禁用金銀和銅。可是問題在于,寶鈔逐漸崩壞,加之銅幣原材料的匱乏,結果客觀上推動了了白銀貨幣化趨勢。

  洪武八年(1375年)發行“大明通行寶鈔”之后,朝廷下令禁止金銀流通,后來連銅錢也一并禁止,專行紙鈔。

  可是由于明朝實行鈔法并無貴金屬或實物作為發鈔準備,寶鈔在流通中投放多而回籠少,初行鈔法時,朝廷也未規定舊幣更新辦法。于是僅到洪武九年七月,實際上已經出現了舊鈔問題,才制定了“倒鈔法”。

  但“倒鈔法”很不成功,“收換昏鈔之法,本以便民,然民多緣法為奸詐,每以堪用之鈔,輒來易換者”——沒壞的寶鈔就拿來換新,無謂的加大了成本。

  由于寶鈔制度本身存在著巨大缺陷,大明寶鈔的貶值幾乎在實行鈔法后立刻就開始了。

  從鈔與白銀的比價看,在洪武中期大致是銀一兩當鈔三五貫;宣德七年,湖廣、廣西、浙江等地的商稅魚課折鈔,每銀一兩納鈔一百貫;正統元年,“今銀一兩當鈔千余貫”;成化年間,大興左衛指揮使周廣反映的情況更加嚴重,“近年鈔法不行,每鈔千貫止值銀四五錢”。

  由此可見,在長達百年的時間里,寶鈔貶值日趨嚴重,至成化年間,其貶值幅度便已在一千倍左右。

  寶鈔的日趨貶值使得寶鈔流通不暢,時人稱之為“鈔法阻滯”。早在洪武二十一年時,社會上流通的貨幣其實不只有寶鈔,還有其他金銀及緞匹、米谷等實物代用品。為了維護寶鈔幣值,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神奇的推出了一個禁用銅錢的法令。

  這個禁銅法令導致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就是明初以鈔為主、以錢為輔的貨幣制度遭到破壞,反而造成了民間用銀現象的增多。以至于洪武末出現“杭州諸郡商賈,不論貨物貴踐,一以金銀論價”的局面。

  寶鈔日益貶值,得不到民間的信任,發生了逐漸退出民間流通領域的狀況。但是朱元璋對此很不服氣,于是在洪武三十年,他又一次祭出法寶:禁止以金銀作物交易物。

  不用說,朝廷的法令再怎么威嚴,也沒法和現實需求對著干,這道法令并未能真正禁止得了民間白銀的使用。

  白銀貨幣化是從民間開始的,這種自下而上的白銀貨幣化趨勢,沖擊著大明朝的貨幣制度,迫使朝廷中樞接納和認可這一來自民間的巨大力量。

  正統元年(1436年),戶部尚書黃福(注:看過按廣西卷的讀者,還記得高務實拿下安南后我曾經寫到過此人,對他很是夸贊了一番的嗎?)上奏皇帝:

  “寶鈔本與銅錢兼使,洪武間銀一兩當鈔三五貫,今銀一兩當鈔千余貫,鈔法之壞,莫甚于此。”

  當時朝廷面對的嚴峻現實是,寶鈔已經貶值千倍,實際上已被民間棄之不用。對于朝廷而言,這顯然是一個極具威脅的事實。

  出于本能的反應,明廷中樞仍企圖通過變更政策,千方百計地維護寶鈔制度。可惜,所謂變更政策,也只是欺國害民的“以鈔收銀”。

  盡管朝廷采取各種措施,力圖確立寶鈔的貨幣主體地位,但是最終還是沒有能夠制止白銀對于寶鈔的沖擊。

  事實上按照高務實的看法,明朝發行寶鈔既無鈔本,又無限額,發行量大,回籠量少,兌換新舊鈔的秩序不僅混亂而且價格懸殊,再加上這寶鈔制作簡陋,極易偽造,簡直樣樣都不行。

  寶鈔這種低劣的紙幣充斥市場,顯然大大超過了社會商品流通實際的貨幣需求量,必然造成通貨膨脹,寶鈔日益貶值。

  而且以高務實的看法,大明朝廷實行鈔法,從歷代皇帝主觀上講,就是為了聚斂財富,根本就不是便民。鈔法在實行后不久便出現各種問題并很快崩壞,與這種動機有密切關系。

  客觀上來說,從實行鈔法中獲得好處的除了朝廷,便是某些奸商和不法官吏,鈔法給一般老百姓帶來的僅僅只是災難。

  實際上自成、弘年間以后,民間的對寶鈔的不信任感已經達到巔峰,寶鈔已完全失去貨幣的信譽和價值,民間支付所用主要是白銀,寶鈔不能流通,鈔法也就形同虛文了。

  隆慶之后,白銀成了正式的貨幣,而在一條鞭法廣泛推行——尤其是在江南地區廣泛推行之后,這一局面便再也不可逆轉了。

  不可逆轉的不僅僅是大的制度,還在于細節方面的制度。比如除了田賦和徭役被以田地為單位統一收銀計算之外,朝廷官俸、軍餉這二項最大財政支出以及鹽稅、茶稅、關稅、商稅等重要的大宗國稅收入,也都以白銀計算。

  這,便是銀本位的確立。

  不過對于高務實而言,在他眼里銀本位雖然肯定比以往要進步多了,但仍然還有很大“進步的空前”——沒錯,他想要的就是紙幣化。

  大明寶鈔的貨幣紙幣化固然是完全失敗的,但這并不代表紙幣化是錯誤的方向。甚至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大明寶鈔的失敗正是一個極好的前車之鑒,只要把大明寶鈔推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解決,再另起爐灶搞一個新紙幣體系,就差不多能成功了。

  剛才說過大明寶鈔的問題出在哪:既無鈔本,又無限額,發行量大,回籠量少,兌換新舊鈔的秩序混亂且價格懸殊,再加上制作簡陋,極易偽造,這就是寶鈔失敗的原因所在。

  解決辦法有沒有呢?有,高務實已經想好了辦法。

  無鈔本,也就是沒有發行準備金。這筆準備金顯然數目巨大,指望朝廷拿出來那是斷無可能的。

  以朝廷目前的局面,說句不客氣的話,但凡把高務實換下去,換了誰來做這個戶部尚書,朝廷財政要么直接破產,要么就只能把開藩禁、強化備戰、修皇陵等幾件大事給停掉。

  讓戶部拿出至少兩千萬兩銀子來做紙幣發行的準備金?做夢。

  這筆錢必然只能從別處想辦法,按照高務實的意思自然是以北洋海貿同盟為主,或許還可以拉上皇室乃至文武百官,甚至各地藩王一道。

  但要讓這些人拿出真金白銀來,顯然不是高務實號召大家愛國愛民就可以辦成的,這里頭必須要有利益!利益高務實有辦法解決,這個稍候再說。

  寶鈔失敗的第二個問題在于發行無限量,而且發行量很大,回籠得又很少——這是一個互相關聯的問題。不過,其解決辦法高務實也有。

  發行量無限制就會導致發行量太大,這個問題其實只要皇帝和朝廷不干預就行。換句話說,發行量的問題交給這個獨立機構按照規矩來辦——規矩當然是高務實來定。

  至于回籠少,這個問題的解決其實也不難,關鍵在于朝廷有沒有決心:就像白銀貨幣化成功是以各項稅收都征收白銀來確立的一樣,只要把朝廷官俸、軍餉的支出,以及田賦(包括徭役折稅)、鹽稅、茶稅、關稅、商稅等重要的大宗國稅收入都改為接受(或支出)紙幣,問題就解決了。

  朝廷允許你用紙幣交稅,你還有什么理由不用紙幣呢?只要朝廷認可你這紙幣的價值,任何時候都按照紙幣面額來計算你的征稅,顯然你就不會折本,你有什么理由拒絕這個攜帶和使用都更方便的貨幣?

  一個人出門不可能隨身攜帶一千兩白銀,但如果是紙幣,就算一萬兩又如何?民間不認可寶鈔的原因又不在這里,只在于寶鈔持續貶值,留在手里就是吃虧罷了。

  再然后便是兌換舊鈔的問題,原先大明寶鈔的新舊兌換很混亂,兌換還需要額外花錢,但不同的地方花費的額度又不等,因此導致很多弊端。

  高務實的計劃是,對于舊鈔的兌換標準要有明確的說法,就好比后世的RMB兌換一樣,什么字跡磨損、缺角之類,都必須有統一標準,達到標準才能兌換。

  至于兌換價格,后世RMB舊鈔換新鈔是免費兌換的,但高務實估計他現在應該是免不起的,這里頭還是要收費。只不過他不打算多收,基本上只要收回生產紙幣的成本就夠了。也就是制造紙張、印刷幣面以及運輸的費用。

  這三筆費用,前兩者比較固定,運輸費用則要根據運輸距離、難以來區分。但高務實知道,實際上不能區分,一旦區分就會導致各地兌換價格差異,就回到了大明寶鈔的老路。因此他認為必須取一個平均值,然后全國都按照統一標準來計算兌換費用。

  最后一個“前車之鑒”實際上是紙幣防偽問題。大明寶鈔的制作材料叫做“桑穰”,也就是桑樹皮。寶鈔外表是青色的,上面有專門防偽的龍形花紋和防偽篆文,中央是錢串圖案,以錢串畫面的多少來代表面值。

  寶鈔最高面值為一千文銅錢,更有五百至一百文銅錢等六種面值。整個鈔幣按照后世的度量衡來說,長三十三厘米,寬二十二厘米。只以外觀設計來說,是可以堪稱高端大氣上檔次的。

  然而這并沒有什么卵用,其制鈔技術在當時來說還行,但沒多久便淪落到民間都能仿造的地步——這當然就完蛋了,畢竟巨大的利益之下少不了敢于鋌而走險之人。

  這里就有一個伏筆可以掀開了:高務實之前投資搞了新型紙張,也就是歐洲人流行的、可以適用于硬筆書寫的厚紙,此時便有用了——最好的一類,顯然就適合制造紙幣。

  至于防偽技術,則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大額銀票級別的防偽,一類是尋常流通的小額紙幣防偽。

  這兩者之間通用的技術手段是精致花紋,就如同寶鈔用龍形一樣。高務實計劃中的兩類紙幣都必須擁有最高精細程度的花紋。

  這難不倒擁有目前最高工藝水平的京華煉鋼廠,該廠肯定能夠制造出最精致的鋼制雕版印模,而這種程度的印模基本上不可能被民間仿造。高務實要做的只是讓京華的自我監察做到位而已,別讓印模流傳出去了。

  除此之外,就是多重印押防偽、密押防偽、印章防偽等等,這都是過去從交子時代就有的手段,其思路現在也還能用。當然,如密押之類的手段就是銀票專用,小額紙幣就不可能搞那么復雜了。

  技術手段都已經滿足,現在高務實需要的就是籌集原始股本。除了京華自身是他一言而決之外,連海貿同盟都需要說服,更別提皇室、百官了。

  不過沒關系,滇緬之戰時高務實已經探索出了一條好路子……

  諸君,我喜歡戰爭,因為戰爭意味著有錢賺!你們要不要跟我一起賺這筆錢?

  你問我怎么賺?那當然先得投資。考慮到呂宋將來會有源源不斷的銀子進賬,這筆投資顯然是長期投資,所以我們不妨先設立一個分紅的機構。

  名字我都已經想好了,就叫“大明聯合儲蓄”,簡稱“明聯儲。”

  ----------

  感謝書友“SeamChe”、“一路色友”、“書友141205205311512”、“destinyzxx”、“Tilong512”、“陸森啊”、“哇23333”、“athulla”、“公牛的華爾茲”、“凱爾殿下”、“鋼鐵是怎樣煉金礦”、“秦朝小駐”、“突擊步槍1949”、“韓俊”的月票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沈楊”的12張月票支持,謝謝!

  PS:看到這么多月票,我就知道又到月底了。那其他朋友也不妨檢查一下,投不投我無所謂,主要是別浪費了,我隱約記得投月票好像還加經驗值還是啥的。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