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語小說 > 大明元輔 > 第215章 南疆變故(二)
  兩位國公爺的狂喜來自于高務實轉變了海貿分區的限制態度。

  原先,由于高務實將京華所屬的艦隊以地理分區劃分為南北兩洋艦隊,實際上形成了京師權貴由于身為北洋海貿同盟一員而無法進入福建及更南方的貿易局面,這使得北洋海貿同盟的對外貿易范圍被限制在朝、日兩國。

  一開始的時候,這個限制并沒有讓權貴們(不止勛貴但的確以勛貴為主)有太多的不適。原因是當時他們剛剛涉足海貿,包括所擁有的船只、所熟悉的地理位置等基礎資本還很稚嫩脆弱。再加上北洋海貿同盟是允許大明內部交易的(從遼東到浙江),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這個限制對他們而言都無所謂。

  但隨著海洋貿易的持續高速發展,在北洋海貿同盟成立五年之后,這種限制逐漸成為了權貴們身上難以忍受的枷鎖。

  就以朱應楨與張元功兩位國公爺來舉例:成國公朱應楨府上積攢百余年所獲的田地到現在已經只剩不到一萬頃。按照大明的計算方式,一頃等于一百畝,成國公府上剩余的將近九千頃良田(只剩最好的了)依舊震撼,高達九十萬畝,但那又如何?已經只剩十年前的零頭了。

  而與此同時,成國公府上掌握的商船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現在已經發展成為“北洋系”僅次于京華的二號力量。此時此刻,朱應楨擁有京華制式武裝運輸艦55艘,早期購入的各式噸位較小、可進入內河的各類商船17艘。

  刨除那些又老又小的老式商船,光55艘京華制式武裝運輸艦就是一個驚人的規模,因為武裝運輸艦的標準其實很高:它有800噸(1600料)排水量,為露天甲板炮設計,單艦擁有各類火炮28門,全艦定員180人。

  55艘京華制式武裝運輸艦,意味著成國公朱應楨手上的遠洋海船總噸位達到44000噸,擁有輕重火炮1540門(其中二號重炮440門,三號輕炮1100門),海員近萬(9900)人。

  英國公張元功呢?他和朱應楨相比要差一點,因為高務實早些年給了他一些其他的利益,比如京師的蜂窩煤供應之類雜項,導致他在海上的投入不如朱應楨。

  然而即便如此,英國公府擁有的京華制式武裝運輸艦也高達42艘,即33600噸總噸位,輕重火炮1176門(二號重炮336門,三號輕炮840門),海員7560人。

  至于定國公徐家,由于徐文璧年高,處事比較中庸,對于海貿的投入不像朱應楨、張元功兩人那么“破釜沉舟”,所以要少于前兩者。然而畢竟定國公也是京師三國公之一的頂尖豪門,資本太少容易丟面子,故也擁有25艘京華制式武裝運輸艦。

  除了國公之外,侯爺們、伯爺們也都各自擁有十幾艘或至少七、八艘武裝運輸艦。

  總而言之,這股力量加在一塊兒數量驚人,甚至超過了京華北洋艦隊所擁有的武裝運輸艦總數。若不是京華這幾年來逐漸建造了一批可作為純軍艦使用的戰艦(但非戰時仍可載貨),甚至京華都不能保證超過勛貴們的總體實力(僅單指京華北洋艦隊)。

  如今北洋艦隊除了擁有近百艘武裝運輸艦之外,還擁有三級戰列艦1艘,一級巡洋艦2艘,二級巡洋艦2艘。

  其中,三級戰列艦排水量1600噸,兩層甲板炮設計,擁有各類火炮72門(一號重炮8門,二號重炮28門,三號輕炮36門),定員460人。

  這艘三級戰列艦雖然單從噸位上來看只不過相當于兩艘武裝運輸艦,但由于是軍艦級,建造上的標準嚴格得多,以至于最終造價約4艘武裝運輸艦,單艦造價高達24萬兩。【注:該造價參考同時期英國海軍史料中所記載的造價,并綜合考慮京華所擁有的木材、人力等成本優勢,再經過世界經濟史研究中主流的貨幣換算得到。】

  由于規模巨大的定南城建設計劃,京華近一兩年來財政吃緊,該級戰列艦一共只造了3艘(原定5艘),其中兩艘在南洋艦隊,一艘在北洋艦隊。

  北洋艦隊的這艘三級戰列艦自然作為旗艦使用,被高務實命名為“劉仁軌號”。這個命名自然有某種隱射:劉仁軌乃是唐日白江口之戰的唐軍主將、大唐新羅聯軍統帥,而白江口之戰后日本被打得數百年不敢西窺。

  一艘戰列艦與兩級四艘巡洋艦,構成了北洋艦隊最核心的威懾力。再加上百余艘武裝運輸艦,這便是京華北洋艦隊的實力。北洋艦隊再加上勛貴們擁有的近兩百艘武裝運輸艦,則是整個北洋海貿同盟的實力。

  這樣的實力來自于十年來的高速發展,期間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建造限制。

  然而這種無序的大規模建造逐漸出現了問題:船多了,貿易額雖然也在增長,但由于市場畢竟有限,且日本戰國時代幾近結束,貿易額的增長已經跟不上船只建造的速度。

  換句話說:北洋海貿同盟急需開辟新的市場,來滿足日益壯大的海上運力及對利益的渴望。

  這種對利益的渴望本身是高務實希望看到的,因為在他看來,改革這種事最大的問題,其實就在于利益分配的調整是否能讓既得利益者滿意。

  高拱與他伯侄二人堅持清丈田畝等改革手段,逼得無數權貴退田于民,倘若不給權貴們新的利益作為補償,這股力量就會形成對改革的阻力。

  一時之間或許可以仗著皇帝的決定信重將改革推行下去,但久而久之,這種阻力會越來越大,直到下面開始陽奉陰違,直到最終整體反噬、人亡政息。

  京華再強,不可能對抗全國的權貴資本;高務實所得到的信任再重,重不過皇帝的統治基礎。所以他一貫的思路都是“我來帶大家賺更多的錢”,而絕不會、也不敢只堵不疏。

  現在北洋海貿同盟的發展已經進入瓶頸期,高務實不得不考慮讓他們進入南洋了。雖然進入南洋有可能攤薄京華的利潤,不過這事怎么說呢,南方的海商們要去南洋,京華也不限制嘛,多個北方權貴海商進入也未嘗不可。

  甚至以高務實的大局觀而言,本身這事還是值得推動的呢。畢竟只有越來越多的“統治階級”重視海貿、轉向海貿,大明朝廷內部對開海的排斥和反對聲音才會越小,大明這個國家也才可能完成思維轉向,繼而讓這個國家越來越開放。

  與其關起門來自夸天下無敵,不如敞開門來做個世界第一!

  至于選擇對菲律賓動手,高務實當然有他的考慮。西班牙雖然現在仍然算是國力鼎盛時期,但光是國力鼎盛不管用,西班牙現在的敵人太多了。而且最大的問題在于腓力二世這個國王有點像楊廣,不是說他沒有大戰略,敢于說“世界不足我欲”的人會沒有大戰略?

  他的問題在于,他的大戰略太大太大,大到即便是如此強盛且簡直如同受到神眷一般的西班牙都吃不消。

  從政治方面來說,西班牙由盛轉衰的原因在高務實看來就有三點:首先,西班牙帝國的內部組織松散,其君主制的發展相當有限;其次,西班牙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國家主要代表的是大貴族和天主教會僧侶階層的利益,政治結構比較僵、,原始;最后,統治階級為維護自己的利益,實行了一系列自我毀滅的經濟和宗教政策。

  從經濟角度來看其由盛轉衰的原因,則是16世紀后半期,西班牙國內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普遍出現了衰落;美洲貴金屬大量涌入西班牙及整個歐洲所導致的價格革命,進一步打擊了其經濟的發展;在對外貿易中,西班牙處于極為不利的出超地位,金銀財富大量外流,國家財政更是入不敷出,屢次破產。總之西班牙經濟陷入了衰落的怪圈。

  再就是西班牙內外戰爭對國家的危害實在過于巨大。戰爭關系著國家的盛衰存亡,謹慎有度的統治者都知道不可輕言戰事。腓力二世統治時期長達四十二年,在這四十二年中,西班牙居然僅僅享有短短六個月的和平,其他的時間都處于戰爭狀態中。

  戰爭本身就是一種耗費,西班牙由于樹敵太多,耗盡了國力,而偏偏戰爭取得的效果還很差:尼德蘭依舊獨立了;法國依舊是亨利四世取得了勝利(盡管后來他又改宗天主教了)……近期的三大戰爭之中唯一不能算完全失敗的,反倒是后世人大多以為他失敗了的英西戰爭。

  英西戰爭其實西班牙并不能算敗,至少在戰爭結束時西班牙的海軍的整體實力依然強大,反倒是英國海軍被打進了衰落期。當然這場戰爭的后續影響很多,比如荷蘭海軍趁勢崛起之類的情況都屬于余波導致,三言兩語也說不明白。

  西班牙的耗費國力有多狠?就說現在仍在持續的尼德蘭戰爭,這場前前后后打了26年的戰爭一共讓西班牙花費了1億杜卡特。

  1億杜卡特是什么概念?這種由意大利的威尼斯共和國鑄造的金幣近似足金,重克。換句話說,西班牙為尼德蘭戰爭投入了356000公斤足金。

  換在大明,這就是712萬兩黃金,或者7120萬兩白銀!而要知道,這場仗只是西班牙在腓力二世時期打過的六場大戰其中的一場而已。

  有些人可能認為,戰爭本身也是刺激經濟的一種方式、一種手段,西班牙戰爭雖多,但理論上來說對于經濟也應該有刺激作用才對。

  然而事實是,西班牙幾乎沒有從這些戰爭中刺激到國內經濟多少。原因是西班牙打的這些戰爭幾乎都在本土以外,大多數還離本土比較遠。

  西班牙的將領們為了省事(也或者不懂),基本上都選擇了就近采買武器、糧食等一切所需,所以這些耗費近乎于是白花,根本沒有對國內經濟有多少刺激作用。

  唯一對國內經濟還算有所刺激的,大概就是造船業。但是很可笑的是,由于腓力二世通過利用葡萄牙繼承危機成為葡萄牙王國的共主國王之后,為了爭取葡萄牙貴族的好感,把大量的造船業務交給了葡萄牙,促進的是葡萄牙造船業的發展。

  結果葡萄牙……它又獨立了,西班牙竹籃打水一場空。

  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高務實橫看豎看都認為他現在出手奪取菲律賓是很安全的,就算腓力二世再怎么不爽,他也不會有精力和能力跨越半個地球來對自己搞一場遠征。

  當然,就算他要搞,高務實也絲毫不慌。后世沙俄也搞過這種蠢事,結果把俄羅斯帝國海軍家底基本葬送了個一干二凈,反倒成就了日本在東亞的地位。

  近代海軍都完不成的任務,西班牙的風帆艦隊能夠完成?

  京華兩洋艦隊實力并不弱,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除非開空間傳送直接無損空降在馬尼拉,否則高務實根本不虛他。

  至于陸戰,那就更不必說了。雖然菲律賓的那位前總督桑德甚至建議腓力二世調兵兩萬征服大明,但高務實很清楚那是夢中囈語。

  地理大發現時代的歐洲軍隊戰斗力和工業革命時代歐洲軍隊的戰斗力完全不是同一個概念,他們相比于同時期的中國軍隊(大明晚期,韃清中后期),差距也完全不同。

  這一時期的歐洲軍隊在亞洲的表現其實比較一般,同等兵力吊打東南亞那些落后小國肯定沒問題,但只要落后小國集中較大的兵力優勢,歐洲軍隊照樣吃癟。

  這個水平實際上只是和大明的精兵差不多——這里的精兵并非指完全的家丁部隊,而是只要以家丁為核心、與衛所兵聯合組成的部隊。如原歷史上的明緬戰爭中的劉綎部、鄧子龍部這種,就算這一水平的精兵,他們對東南亞國家的戰績與葡萄牙差不多。

  甚至由于劉綎他們兵力明顯比葡萄牙充足,所以還很少吃敗仗,反倒葡萄牙在征服過程中數次因為兵力不足而戰敗或者退卻。

  西班牙陸軍的戰斗力倒是比葡萄牙更強一些,但西班牙陸軍的看家本領在高務實眼里毫無秘密可言,無非就是西班牙大方陣嘛。高務實現在給大明邊軍推廣的刺刀陣,實際上就是西班牙大方陣的改良進化,是他們的威力加強版。而刺刀陣這一戰術,本身又是從京華出來的,京華才是正版原著。

  如果要搞對標,高務實基本相信西班牙陸軍的戰斗力不會超過定南警備軍的水平。

  然而,定南警備軍作為高務實預計他在南疆統治中占據核心防區的主力部隊,最終編制會達到六萬人(暫未滿編)。光是這一支部隊,西班牙就絕對搞不定。

  何況西班牙目前在馬尼拉的軍隊還不到兩千人,高務實根本連警備軍都不必動用。

  朱應楨與張元功聽了高務實的解釋,不由得又是興奮又是緊張,問道:“日新的意思是說,奪取馬尼拉城的這一仗,要由我們北洋海貿同盟的陸戰隊完成?”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曹面子”、“赤水斷、”、“嘉輝”、“幻境HJ”、“書友141216122515977”的月票支持,謝謝!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