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語小說 > 大明:鄉村小狀元,老朱賊稀罕我 > 第256章 奉天殿外登聞鼓
  “還不是那個脫古思帖木兒嘛,他快要被押送來京了,父皇雖然還沒定下對他的最終處置,但我看父皇的意思,應該是沒有殺他的打算,而且搞不好還會給他安排一個閑職或爵位,把他留在京城。

  而大明歷年來吸納了不少前元投降的官員、將領和勛貴,脫古思帖木兒可是這些人的舊主子,為了避免他們勾連,惹出事兒來,我這個吏部尚書得趁著脫古思帖木兒的事兒沒定下來之前先把這些人給安排了。”朱雄英道。

  朱七牛一聽就明白了。

  雖然此次脫古思帖木兒率兵來犯,又帶著韃子跟大明相持多年,但說到底他還是前元的皇帝,在大明只有太上皇和當今皇帝與其地位對等,實在不宜折辱。

  若是換了太上皇來,指定沒脫古思帖木兒好果子吃,派人暗中下毒也不是不可能,但當今皇帝當太子時就敦厚仁慈,顯然是干不出這事兒來的。

  那么,脫古思帖木兒當然不會有一個太壞的結果。

  就像是魏國時漢獻帝劉協被封了個山陽公、其后代子孫傳爵好幾代似得,要不是趕上五胡亂華,興許山陽公這一脈還能傳幾個朝代呢。

  莫忘了,當年太上皇可是正兒八經奉了大元為前朝,承認了其中原王朝的合法地位,而太上皇呢,是作為華夏正統天子們的后繼之君開國的。

  換言之,明面上大明是大元的江山合乎法度的繼承者,跟脫古思帖木兒這一支算是兄弟。

  朱七牛道:“皇上不處決脫古思帖木兒也好,只要把他留在大明,那草原上的人就無形中低了大明一頭。

  畢竟就連他們的皇帝都成了大明的臣子,以后咱們不管什么時候出兵攻打他們,都是順理成章,天經地義。

  甚至于如果脫古思帖木兒夠聰明的話,他就該主動磕頭認主,并將整個汗國獻給大明。

  那無論草原長城以外的草原到底實際歸誰統帥,大明都可以對外宣稱那是大明的固有國土,先在法理上站住腳。”

  朱雄英點頭:“我估計父皇也是這么想的,所以他才故意沒有那么快讓人押著脫古思帖木兒回來。

  據我所知,這些天以來,父皇派了好幾波人去秘密勸說脫古思帖木兒,就是想他在來到京城后,直接來一波納頭就拜的戲碼。”

  “若能如此,自是最好的。”

  “可是脫古思帖木兒軟硬不吃,難搞啊。”

  朱七牛冷笑道:“他若是愿意體面,那就給他體面,他若是不愿意體面,那我們就幫他體面吧。”

  “怎么幫?”

  “很簡單,把他找個地方軟禁起來,好吃好喝供養著,但就是不給他自由,也不許其他人跟他見面。

  如果需要以他的名義做什么事兒,直接以他的名義擬定公文,然后蓋章就行。

  反正他在我們手里,沒人會懷疑他到底秉持的是個什么態度。”

  “嘿,你這話跟皇爺爺說的一模一樣,但父皇還是希望脫古思帖木兒能更懂事一些。

  到時候再看吧,實在不行也只能按照皇爺爺跟你的辦法辦了,反正他也就剩一個前元皇帝的名頭,沒啥了不起的。”

  朱七牛從朱雄英手中接過前元投降過來的官員、將領、勛貴名單,仔細一瞧:“嚯,不少人啦。”

  “是啊,不然我也不會這么發愁了,這些人沒有一個是好安排的,又不能讓他們掌握大權,又不能讓他們太過分散,還不能讓他們寒心,老多束縛了。”

  “大明這么多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還有那么多州府縣、衛、百戶所、千戶所,外加九部、五寺等衙門,應該還是足以把這些人依次安排妥當的,無外乎就是多多考慮,慎重選擇,慢慢來嘍。

  實在不行,就多塞一些到東瀛、琉球和蒙古去,反正這些地方也缺官兒,又地廣人稀的,他們鬧不出亂子。”

  朱雄英點了點頭:“也只好這樣了。”

  然后兩個小伙兒就湊在一起商量起來,一直忙到天都黑了,也才安排完不到五分之一的人。

  朱七牛這時才徹底體會到為什么吏部排在諸部第一以及吏部尚書為何被叫做天官了。

  這個職位的重要性真的是無可比擬啊!

  之后兩天,受太子委托,朱七牛還是在吏部過的,幫著出謀劃策。

  事必,太子可算是輕松了,專門請朱七牛到自己的宮外居所微風居干飯。

  而在過去的兩天里,《建文七十四年與太上皇游湖忽有所感》這首詩也隨著人流傳到了更遠更遠的地方,知道并且在議論的人也越來越多。

  甚至就連窩在大河村老宅里到處翻箱倒柜的黃王氏都有所耳聞。

  又兩日后。

  清晨。

  朱七牛等文武百官再次齊聚一堂,與皇帝共商國事。

  然而,讓誰也沒想到的是,早朝才開到一半呢,外面忽然傳來了震耳欲聾的鼓聲。

  自大明開國以來,或者說自從有朝會這東西以來,可極少發生這樣的打斷事件。

  就連皇帝朱標都有些驚訝了:“這是登聞鼓吧?我大明開國二十五年,朕本以為一向政治清明,不想這登聞鼓聲竟然在奉天殿外響起了。

  來呀,速召敲鼓之人殿前問話,朕倒要瞧瞧是哪里的官員作奸犯科,以至于讓人告狀告到朕這里來了。”

  所謂登聞鼓,本意為朝堂、官衙外的懸鼓,一旦敲響,聲音震天,必使得人群聚集圍觀。

  則皇帝也好,主官也罷,必須召見敲鼓之人詢問,幫助其解決問題,否則難以服眾,容易喪失民心。

  使人聽見鼓聲,即是‘聞’。

  讓擊鼓之人得以面君或面見當地主官,即是‘登’。

  登聞鼓最早見史于晉朝時期,《晉書·武帝紀》中有‘伐登聞鼓’的記載。

  后歷朝歷代多有效仿,至于效果如何嘛,見仁見智。

  而在當朝,因為太上皇出身微末,太明白老百姓的苦楚了,因此格外注重登聞鼓的作用,愿意給老百姓一個申冤告狀的途徑。

  太上皇不僅設立了登聞鼓制度,并設有專人管理,一有冤民申訴,皇帝將會親自受理,地方官員如有從中阻攔者,一律重判。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