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語小說 > 大明:鄉村小狀元,老朱賊稀罕我 > 第202章 權術輕三表,韜鈴貴五申
  “常茂和藍玉都是你母后的親戚,七牛嘛,又有點功高震主的架勢,都是你皇爺爺最忌憚的種類的臣子,此次他們立此大功,我們應當詳細詢問你皇爺爺的態度,你可知這是為何?”朱標自己要詢問老皇帝的意思還不夠,還把太子朱雄英也給拉上了,去往太上皇寢宮的路上,朱標借勢點撥道。

  “因為皇爺爺是個能鬧騰、敢鬧騰的性子,若不叫他心安,以后搞不好會生亂子?”朱雄英問道。

  朱標點了點頭:“孺子可教。”

  來至太上皇寢宮,朱標也不矯情,直接說明了來意。

  朱元璋沉吟了片刻:“那個小牛犢子就按照之前商量的封賞就是了。

  至于藍玉嘛,勞苦功高,確實該賞,就賞他國公雙俸及其它一些金銀錢財、蟒袍之類的吧。

  倒是這個常茂,屢立戰功,起點就是國公,金山之役后本就是國公雙俸了,實在是賞無可賞啊。”

  話說到這兒,老朱不禁想起了那年派常茂去倭奴國給明軍創造進攻條件、結果這家伙卻一而再再而三耽誤時機的事兒,眼中頓時閃過了一絲殺機。

  但在視線掃過太子朱雄英時,老朱還是收斂起了殺機。

  畢竟是好大孫的舅舅,便饒他一命吧!

  想罷,老朱接著道:“開平王之爵位、家產等悉數被常茂所繼承,對于常升和常森而言多少有些不公平,就連咱的兒子,分封藩王后都相當于分了一份家產呢,標兒你以為如何?”

  事關那些藩王,朱標也不好說啥:“父皇說的是。”

  朱元璋陰惻惻笑道:“當年之所以讓常茂襲爵,是因為他年紀最大,而其他兩個小子都還小,如今常茂都當了二十來年鄭國公了,再從他那里分一些東西給其他兩個小子的話,屬實是不好分,還容易傷了兄弟和氣。

  這樣,便讓開平王最小的兒子常森也做個伯爵吧,就當是常茂此次立功的獎賞,常森也就此跟常茂分家,以后獨挑大梁。”

  朱標聽完太上皇的話就明白了,父皇這是覺得常茂封無可封,所以借口把賞賜轉移到常森身上,一則是為了不落人口實,二則也是讓常森自成一家,分一波開平王的遺澤,免得常茂獨享遺澤,將來成為禍害。

  三則嘛,就看經過此事后常家三兄弟是否團結了,若是因此生了嫌疑,那損失了一波的常茂、占了便宜的常森,以及被區別對待、啥都沒撈著的常升,以后可就注定要分道揚鑣,一常變三常了。

  光是料理這一攤子事,到時候都夠常茂忙得,恐怕沒多少心思管軍中了。

  “果然,父皇真下起狠手來,根本不管三七二十一,還是這么的大刀闊斧,不留情面啊!”朱標心中暗道。

  朱標有心替三位舅哥求情,想到宋濂先生常掛在嘴邊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道理,又生生給按捺住了。

  “算了,就這樣吧。既然父皇對常茂起了忌憚之心,常家分家也好,只要以后常茂老老實實的,憑著他現有的功勞,一輩子衣食無憂自是有保障,鄭國公的爵位還能接著傳下去。”

  “常森那里也得了個伯爵之位,雖然不是世襲罔替的爵位,但以此爵位為起點,日后入了五軍都督府,起碼也是個從二品高官,若能立下戰功,變成世襲伯爵也未可知,朕也就算是對得起岳父一家了。”

  “就是可憐了老二常升,明明以前他跟老三一樣只能跟在大哥后面混吃混喝,如今老三就要獨立出去了,他就顯得格外打眼,但愿他能穩得住。”

  朱標正琢磨著呢,又聽太上皇說道:“常茂跟咱打倭奴時,藍玉正在隨傅友德收復云南,之后他們又一起打了金山之役、捕魚兒海之戰,前后加起來忙了快十年,勞苦功高,也是時候歇一歇了,不然人家要說咱們父子逮著一只羊使勁薅羊毛了,皇帝你安排一下吧。”

  朱標馬上由上一個問題跳轉到了這個問題,再次思索起來。

  父皇這是覺得藍玉跟常茂功績足夠,在軍中站穩腳跟了,足以取代傅友德、馮勝等老將,所以也想讓他們回來坐鎮,把機會讓給更年輕的將領,省的他們將來居功自傲,尾大不掉,不好掌控?

  “那就讓常森領一個五軍都督府的職務,然后和張冰洋、朱四牛一起把藍玉和常茂換下來?”朱標問道。

  “皇帝你看著辦吧,切莫因為跟藍玉和常家是親戚就心慈手軟,很多時候敲打他們乃至打壓他們,不單單是為了皇室,也是為了他們自己好,更是為了大明好。咱大明雖然不能像大宋那樣重文輕武,搞什么杯酒釋兵權,但也不能像大唐那樣肆意擴張,太過放權。”

  “兒明白。對了,父皇,還有一件事,兒雖然心里已經有主意了,但還是想問一下父皇的意思。”

  說完,朱標將朱七牛想要遷移百姓去草原的奏折遞給了太上皇。

  朱元璋接過看了看:“那些被俘獲的韃子現在都在干嘛?”

  “父皇說的是那些普通韃子百姓和底層軍士嗎?”

  “嗯。”

  “都被七牛留在草原幫著咱們修城了。”

  “給工錢嗎?”

  “當然不給,他們可是俘虜啊,沒殺了他們就不錯了。”

  朱元璋將奏折又還給了皇帝:“你是怎么想的?”

  “兒覺得七牛的話不無道理,礙于戶籍制度的約束,高速發展的大明確實出現了少數窮的窮死,富的富死,忙的忙死,閑的閑死的狀況,遷移一部分百姓出去正好解決這一問題。”

  朱元璋道:“那就按你的意思吧,但咱估計能遷移去的人屬實有限,畢竟不是強迫遷移,而是要人家自愿,要不是實在活不下去了,誰愿意背井離鄉啊,就跟咱當初但凡有碗飯吃就絕不會造反一樣。

  你再跟七牛說一下,那些俘虜里表現不錯的、年紀偏小的、還有老幼婦孺等都可以發放戶籍,就地安家,草原上的人口這不就上來了嗎?”

  “兒明白了。那……七牛要不要也換回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