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語小說 > 大明公務員 > 第八十七章 午朝
  第八十七章午朝

  不管如何暗潮涌動,真正決定一切的,依然是朱元璋。依然在朝廷之上。

  今日何夕少見上朝了。

  何夕從遼東回來之后,其實很少上朝的。因為他并不負責某一個部門地運作,上朝也不過是罰站而已。朱元璋也沒有給他正當差遣。算是閑職。可來可不來那種。

  不過,何夕上一次被宋訥突然襲擊之后,就吸取教訓了。

  有意打聽朝廷上的消息。

  或許對于有些人來說,朝廷上的消息,根本打聽不到。但是在某些圈子里,都是公開的秘密。比如何夕這個層次的圈子。倒不是某些人不知道保密。但是當某一人,或者某一派對某一件事情發表意見。最開始做的,就是廣泛拉攏人員支持,或者上奏疏,請皇帝支持。等等。

  除非獨狼式的突然襲擊。

  不然不可能一點風聲不露的。

  而政治上,一個人很難有什么大作為的。即便是當孤臣,那也是表明要跟皇帝站在一起。而不是真正什么團體都沒有。政治從來是將自己人做多,將別人做少的游戲。

  何夕知道,這一次早朝上定然有事。故而也來站班。

  一系列禮儀行為,自不用言。

  然后各方事務,一一奏來,如江夏侯周德興,上奏修建荊州壩。

  這也是洪武年間的特例,各地都有武臣鎮守,深入民政事務之中。特別是一些的工程。而這就是一項大工程,長江水道之中,也只有荊州一段最險。故江夏侯提議修建堤壩,以護百姓。

  朱元璋當即與戶部,工部商議,問有沒有錢財上的問題,或者技術上的問題。又咨詢了一下有治水能手大臣,問周德興的方案有什么不對的地方?最后群臣沒有異議之后,朱元璋令秘書監督促翰林院出圣旨。決定這一件事情。

  不得不說,朱元璋的早朝效率還是很高的。

  所有人都在,一件事情,涉及各個部門。詢問一圈之后,就能當場決斷了。

  很快政務處理得差不多。

  禮部尚書任昂上奏,說道:“下面來報,有使節出爪哇為爪哇所辱,有數百將士死難。臣掌管禮部,查舊檔,不知此事。臣不知道該如何應對。請陛下示下。”

  何夕對這個禮部尚書并不是太在乎的。

  不,應該說何夕對六部尚書都不在意。

  因為這六部尚書都不能久任,從洪武十四年到而今,六部差不多一年一個尚書。反而是翰林院的人能任職久一點。何夕對這些尚書們,即便做多少工夫,等何夕調回京師,這些尚書不知道去了什么地方了。

  都是無用之功。

  今天也是一樣,何夕只知道此人乃是前元進士,河南滎陽人。至于更多的背景。就沒有細查了。不值當下功夫。好在有宋麟在。因為宋麟與此人算是同鄉。劉三吾等人是南人。對于海外的事情,河南人是不敏感的。

  不過,對于勞師遠征。大多少文官士大夫都是反對的。

  即便何夕派了宋麟私下游說,任昂也沒有給多少面子。只是不攻擊何夕。不過,有些事情還是要說道說道。

  禮部掌管外交大權,向外國派出使臣,還是接待外國使臣,都是禮部的事情。這三支探險船隊,名義上也是使臣。畢竟,在大明傳統政治語言之中,很難解釋探險這一件事情。

  何夕這樣做,是赤裸裸地踐踏禮部大權。他身為禮部尚書,不能不出頭,他如果不出頭的話,下面人怎么看他。

  不過,朱元璋發話了說道:“今日時間不早了。此事壓下,到午朝商議,下一件。”

  朱元璋不說這一件事情。并不是這一件事情不重要,而是這一件事情很重要。

  如果說大朝是大朝會,午朝就是小會,而晚朝就是補充會議,一般沒有,只有遇見事情了才有。這一件事情,關系重大。不好在這里講,人多嘴雜。

  午朝也不用所有人參加,只要相關人員參加就行了。

  何夕微微松了一口氣。心中暗道:“這一次交鋒就是在午朝了。”

  ------

  今天的事務,有一些多。早朝開得很晚。

  等下了早朝之后,依然天光大亮了。按照規矩,參加午朝官員就不用回去了。已經備下廊食。吃過之后,可以在旁邊的房子之后休息一段時間。畢竟早朝起得太早。如果不補一個覺,午朝的時候是很難堅持的。

  不得不說,在洪武年間,朱元璋很勤奮。當大明高官,也是很辛苦的。

  何夕在宮中有自己專屬的房間,就在乾清宮之中。不過何夕先在午朝之前,見朱元璋,少有地被拒絕了。徐正回稟何夕說道:“陛下說了,有事午朝再說吧。”

  何夕明白。

  朱元璋希望未來大明走向現代,走向未來。而對現代與未來的理解,天下沒有人能與何夕相比。但是單單有這個也是不行的。何夕必須有一個政治家的能力。

  這是朱元璋一直培養何夕原因所在。

  而作為一個政治家,如果一直被朱元璋護著,將來也不會有什么大出息。不要說將來朱元璋不在了。單單說,而今何夕在京師,朱元璋能護住。在地方上,真被人設套了。朱元璋能做的,也不過是為何夕報仇。

  畢竟即便是皇帝,有些時候也是要遵循政治規則的。

  “這是一場大考。”何夕心中暗道:“不過,考試,我才不怕的。”

  ------

  午朝就在文華殿了。不再是御門聽政。

  人數也少了很多。

  工部,刑部,等好幾個衙門干脆缺席了。因為沒有他們的事情。

  除此之外,宋國公馮勝選擇留下來。這讓何夕有些底氣。大明六國公。李善長早已被朱元璋給廢了。常遇春,鄧愈已經不在了。剩下的不過三個,徐達,湯和,馮勝。

  而今在京師的只有馮勝。

  當然了,京師之中,并不是沒有能與馮勝抗衡的勛貴,那就是曹國公李文忠。

  何夕想起曹國公,微微一嘆。因為他知道,李文忠已經在數日子的。即便是神醫,也有治不好的病癥。戴原禮能做的,不過是讓李文忠臨終之前的情況好一點而已。

  而整個大明真正決定權,都在勛貴手中。文官那邊只能有一個方向性的意見。他們決定不了什么。

  何夕覺得,這波穩了。

  午朝要比早朝簡單多了。

  朱元璋落座之后,直接說道:“讓方關上殿。”

  片刻之后,就有金吾武士將方關帶上來,方關上殿之前,已經好好收拾過了。但是依然遮擋不住他頹廢的神色。本來養尊處優。即便是上了年紀,也好像一個貴公子的方關,此刻滿臉都是憔悴與疲憊,但是這憔悴疲憊的底色,卻是堅定與狠辣。

  不得不說。還是苦難讓人成長。

  這一場死里逃生,給了方關外人難以想象的成長。對于方關來說,昨日之自己與今日之自己,已經不是一個人了。

  方關行禮之后。

  朱元璋說道:“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你就在這里說說吧。”

  方關說道:“是。”隨即微微一頓,說道:“當日,我們奉何大人之令,南至南洋,然后分道揚鑣,一隊向西,一隊向東,想要尋找地球是圓的證據,即航向足夠遠,就能回到原地。”

  方關這一句話,讓下面響起一系列輕微的響動,其實每一個人的動作都不大。但是聯合在一起,就顯得很大了。很多人對這個說法感到吃驚。要不是礙于朱元璋在這里,早就要發聲抨擊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