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語小說 > 大明公務員 > 第七十四章徐家的選擇
  第七十四章徐家的選擇

  徐增壽說道:“是我哥的意思。也是我的意思。”

  徐達有四個兒子,其中一個夭折,一個是庶子沒有什么分量。徐輝祖與徐增壽兩個人的意見,就等于是徐家的一致決定。

  徐達也沒有想到,在他死前,一直表現出親近南京朝廷的徐輝祖,在他死后,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徐達本心是維持徐家在這場紛爭之中的地位,希望等塵埃落定之后,徐家已經是而今的門庭。但是徐輝祖不這么想。用長輩的眼光來看,徐輝祖是一個好孩子。

  忠孝放在前面。

  在為徐達守孝的時候,徐輝祖無數次反省自己。反省自己做的事情。再加上朱允炆做的事情,的確不厚道。再加上方孝孺之死,徐輝祖覺得投向北京。

  在他看來,父親一直對朱允炆不滿,一定是父親知道什么。太祖當年并沒有想要傳位給朱允炆的意思,太祖選中的是朱雄英。只是木已成舟。為了天下安定著想,父親也不好做什么。

  這才隱忍下來了。

  其實這個流言一直有。

  畢竟,朱雄英是嫡子。朱元璋定下的是嫡長繼承。

  只是之前,朱允炆登基,有方孝孺在,方孝孺得到了天下士大夫的擁戴。是可以將這個流言給壓下去的。方孝孺一死,丁顯借方孝孺之死,用鮮血建立自己的權威。

  即便丁顯掌握了報紙體系的輿論權,但是傳統士大夫的輿論依然還有市場的。

  徐輝祖是傳統意義上的忠臣孝子。徐達希望徐輝祖成為一個合格的勛貴家主。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特別是徐輝祖這個年紀的人了。他很難改變。他的改變,無非是從效忠南京,變成了效忠北京。

  如果徐達在天有靈,或許也會很無語了。

  只是兒大不由爹。活著都管不了,更不要說死了。其實徐輝祖轉變最大的因素,是他對徐達之死的不滿,對父親的歉疚。

  效忠北京,才能忠孝相合。既是效忠朱家,效忠朝廷,也是為徐達出氣。昭顯自己的孝順。

  李景隆對身邊的人,說道:“去請姚先生。”

  很快姚廣孝就過來了。

  姚廣孝見了徐增壽,忽然一愣。他自然是認識徐增壽的。畢竟在南京混過這么多年。甚至何夕也算是勛貴圈子里的。有些來往也很正常。他首先看向李景隆,隨即就鎮定下來。

  他覺得李景隆并沒有出賣自己。就算是出賣自己。也是出賣給徐家,還有回轉的余地。

  他立即鎮定下來。說道:“見過徐四爺。”

  徐增壽立即回禮,說道:“見過姚先生,我代兄長問何兄好。”

  姚廣孝一聽這話,立即明白了,徐家是來投誠的。姚廣孝心中大震,自然是明白徐家的分量。說道:“徐四爺,我家大人在北京一切安好,魏國公駕鶴西去,他也很傷心。魏國公乃是大明開國第一功臣。也是他最尊重的長輩。沒有辦法登門致哀,也是他的不幸,還請徐四爺,與徐大公子,節哀順變。”

  姚廣孝說的都是官面話。但是官面話有時候,也是很有用的。比如而今,姚廣孝實在拿不準,對方是什么意思?投誠也是有好幾個層次的。這一次示好,留后路。還是愿意與南京決裂,全面投向北京。

  姚廣孝這番話,表示出北京方面對魏國公府的重視。但具體細節一點也沒有說。

  徐增壽自然很了解這些話術的,按理來說,徐增壽應該與姚廣孝你一言我一語地說一些湯面話。一點點地接近主題,互相試探對方的底線與意圖,最后才好出價格。

  只有這樣,才能以最低的成本得到最大的收獲。

  不過,徐增壽不想這樣做了。或者說,徐增壽想要的更多。

  徐增壽說道:“這里先父留下的一些東西,姚先生請看。”

  姚廣孝雙手接過,過眼一看,頓時大喜過望。

  這不是別的,是徐達的手稿。

  徐達最后一段時間,其實一直在研究何夕的新戰法。這是他的樂趣所在,并不覺得辛苦,他將自己的所思所想都落入筆下。一一記錄下來。但是這或許是徐達某一日的疏忽。

  他在筆記中間,寫了一些話,不是別的,就是關于遺詔的。他覺得,朱允炆沒有遺詔這一件事情很有問題。當然了,沒有詳細的展開寫。只是點了兩句,“其真乎?其假乎?誰為趙高,誰為李斯。”

  徐達估計自己都忘記了。

  畢竟他很多想法都沒有落在紙面上。

  但是不管他有沒有忘記。

  這一句話都有分量。

  尋常人說再過分的話都沒有什么用的。但是徐達不一樣。他可不是尋常人。他留下的話,哪怕僅僅是模棱兩可的話,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徐家拿出這些話,為北京政權背書。對朱允炆的登基合法性,是一個巨大打擊。

  甚至南京的正統都會被動搖。

  當然了如果這樣做,徐家也不可能有什么好下場。

  這就是徐家對北京的投名狀。

  畢竟趙高李斯這個典故,誰都知道。

  也就是在徐達看來,朱雄英就是北上將兵的扶蘇,而朱允炆就是胡亥。

  姚廣孝說道:“這一件事情,我一定轉告我家大人。請徐四爺放心。今后徐家就是自己人。”

  徐增壽說道:“請姚先生告訴何兄,如果他需要,我徐家可以做一切時候,包括這我家全家立即去北京。”

  徐輝祖是很大氣的。

  有幾分徐達的風范。他既然決定了投奔北京,就做了最決然的決定。那就是向北京表明,徐家所有的忠誠,包括放棄南京一切家產,甚至拋棄徐家一些子弟的性命。

  畢竟,他很明白,墻頭草的下場不會好的。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徹底。

  當然了,做到什么地步是一回事,態度一定要擺出來。

  姚廣孝很明白何夕的想法,他才不會讓徐家投奔北京的。徐家投奔北京對北京有不多少好處。總體上好處不大,最多不過多了一個將才。徐輝祖或許有能力統領一路兵馬。

  甚至姚廣孝也沒有想過讓徐家發動影響力,為前線提供情報。

  一來沒有什么用處。

  畢竟這年頭情報傳遞,是很麻煩的。

  情報很難及時傳遞到位。即便有情報也沒有什么用處。

  二來,在姚廣孝看來,徐家的價值并不在此。

  姚廣孝心中暗道:“我本來覺得,李景隆的實力太過單薄了一些。在很多事情上,做不到操盤。而今有了魏國公府,很多事情就好辦多了。”

  姚廣孝說道:“四爺何出此言?朝廷那邊絕對不會強人所難的。如果四爺想為朝廷辦事。那么現在就有一件事情。”

  徐增壽說道:“何事?”

  姚廣孝從袖口掏出一張地圖,放在桌面上。

  徐增壽本來以為是那個軍事要地的地圖,但是細細一看,皺眉道:“這不就是江寧鎮的地圖嗎?”

  姚廣孝說道:“不,是江寧區。”

  江寧區這三個字一出,徐增壽與李景隆忍不住對視一眼。

  江寧區這個概念,是剛剛從丁顯那里得到的。雖然說,他們都知道丁顯在準備什么。但是確定在什么地方,還真是今天才知道。

  而他們剛剛知道的同時。結果李景隆也知道了。

  這消息也未免太快了一點。

  這讓他們有些五味雜陳。

  高興于北京的實力強大。說明他們選對了。同樣擔憂于北京的實力強大。或許,他們將來的日子,不會太好過。

  也算是幸福的煩惱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