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語小說 > 霸王! > 第四十八章棄城而走
  長江,既是東南天塹,又是水路要道。

  她究竟是什么地位,完全取決于將領如何去看待她。

  而孫策無疑就屬于非常具有靈性的天才之列,完全沒有劉繇那種拘泥于古板戰法的思維。

  劉繇水軍主力都在牛渚營被孫策所獲,所以孫策大膽的決定繞過敵軍重兵把守的防線,直驅敵軍后方薄弱的各縣,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

  如此既能防止對方層層防御,避免己方逐一攻城拔寨,還能斷敵后方糧道,打擊對方軍心。

  孫策的進攻十分大膽且凌厲,在凌操統帥水軍的相助下,吳景、孫賁各自領步騎千余繞過了秣陵縣,進攻向熟湖縣和江乘縣。

  這兩座縣城幾乎處于不設防的狀態,而且其并非軍事要地,城邑城墻皆只有不足兩丈,守軍不足根本擋不住上千大軍的猛烈進攻。

  江乘縣防御情況還稍好一些,他是江邊城市,地靠北方,城邑相對繁華,城市里面有兩千多戶人家。

  而熟湖縣城邑里面總共才五百多戶,合計兩千多人,男女老少甚至襁褓中的嬰兒加起來才只是孫賁軍隊的兩倍多。

  孫賁大軍猛攻,一鼓作氣,直接拿下了熟湖縣。

  而吳景那邊,雖然江乘縣更繁盛,但戰事反而相對不怎么激烈。

  主要是因為吳景曾擔任丹陽太守,此前治理,非常寬仁得人望。江乘縣的豪強、百姓對他尤存仰慕,聽聞是他統兵前來,愿意再度接受他的統治。

  當然,吳景也并非是一味的寬仁,他是恩威并存,在丹陽也非常有威望,普通百姓對他也是很畏懼的。

  幾年前吳景受袁術之命第一次征服丹陽時,時任丹陽太守周昕瞧不起袁術,所以堅定抵抗。

  吳景乃發榜宣告百姓:“敢從周昕者,死不赦。”

  畏于吳景威嚇,周昕遣散了部隊,自還本郡會稽。

  吳景有這威望在前,他真的率大軍抵達了江乘縣,城中百姓也不敢抵抗。

  畢竟江乘縣的豪強更注重的還是自身利益,沒有跟劉繇同生共死的想法。率眾投降,吳景必寬仁待之。可死從劉繇,必遭屠戮。

  該怎么選,江乘的豪強、百姓自然能夠很容易作出抉擇。

  城內豪強主動開門迎接吳景率軍入城。

  不過有趣的是,那位前丹陽太守還是曹家故吏,在曹操兵敗汴水,全軍覆沒后,南走揚州募兵,這位丹陽太守周昕周昕前后遣兵萬馀人助其征伐。

  漢末郡守國相本就是如走馬觀花一般,變動極快,讓人應不暇接。

  如今的丹陽太守周尚,和上一任丹陽太守吳景,都率眾相助孫郎,江乘、熟湖等縣的抵抗意志的確是都不高。

  吳景、孫賁平定成功的消息很快便傳回了秣陵。

  此時秣陵縣戰事已經僵持了十余日,笮融畏懼孫郎驍雄,每日更深溝高壘,繕治守備。

  程普帶著不足兩千人,要攻下笮融這個五六千人嚴防死守的營壘的確是不容易。

  中間程普甚至組織過一次重兵突擊,由韓當、宋謙、蔣欽、鄧當、芮良、袁雄等數名猛將親赴矢石,率領百名死士,皆披覆營中剛打造的百余副精良玄甲,猛攻一夜,但還是沒能擊破笮融重兵防御的壁壘。

  這百余幅玄甲已經是孫策營中最重要的輜重了,是徐逸這位豪俠整頓近兩千名工匠,打造了快兩個月才湊齊的。總共有兩百套,孫策留了百余套給周瑜,剩下百余套自己帶到了前線。

  但哪怕如此精兵悍將,還是被笮融給擋住了。

  而笮融能擋住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他手中有比孫策更多、更精良的甲胄。

  徐州殷富,總共六個郡,他自斷下邳、廣陵、彭城三個郡的稅賦,又洗劫了整個廣陵,武庫、錢糧俱在他手中。

  他營地里一直有一支六百多人的重裝甲士。

  要知道呂布手下最著名的重裝步兵陷陣營也就七百余人。

  當然呂布可能還沒有笮融富裕,雖然呂布自號徐州牧,但長期他能掌握的也就只有下邳周圍十多個縣。

  孫策帥帳內,幾名將領意志都比較消沉。

  不論程普、蔣欽,還是韓當、宋謙,無一不是久經戰陣的宿將,鄧當、芮良、袁雄等人此前更是朝氣蓬勃,意氣奮發。

  他們皆自詡驕兵悍將,戰力彪炳。

  但如今十余日卻依舊打不下來笮融固守的營壘,無人不喪氣。

  倒是孫策并不在意,而是興致勃勃的跟諸人討論起來:“今日略有小挫,也是好事。至少能讓全軍達成共識,必須要有所改進,激勵軍心,才能真正與群雄爭霸。”

  “這笮融不過一將而已,兵數千,甲士數百。據我所知,溫侯呂布,麾下亦不止這規模,他手下有高順所部,鎧甲器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陣營。全軍七百余人,號稱千人,個個驍勇善戰,裝備配制精良。”

  “我們如今軍力,與呂布爭鋒恐怕都難分上下,更何況曹操等人,還是得繼續訓練士卒,提高軍隊戰力。”

  程普略顯不忿,說道:“將軍,我以為短兵相接,我等未必就弱于溫侯。笮融所部完全是占了深溝高壘,守備森嚴的優勢。即便如此我等以兩千之卒,擊數倍之眾亦未落下風,只是不能速克而已。即便曹操、呂布之輩,過來圍攻,恐怕也得數月方克。”

  孫策露出笑意,他要的就是這激將效果!

  果然程普說完,帳內將士紛紛振奮起來。己等未嘗弱于天下之英杰,依舊是優勢在握的強軍。

  “哈哈,善!這才是我麾下驕兵悍將,剛才氣氛消沉的,讓吳中郎他們看到還以為打了大敗仗呢!”

  待所有人輕松笑了起來,孫策笑著說道:“打了這么久的營壘,我給你們也換換心情。我們改攻秣陵縣,引誘笮融所部出營來援。”

  蔣欽腦袋后仰,語氣豪烈,斷然道:“笮融敢出營救援?他早已喪膽,就算秣陵危在旦夕,他也不敢出營半步。”

  韓當笑著說道:“當然秣陵守將薛禮也沒有比笮融強出分毫。我們猛攻笮融營地十余日,他也是自始至終不敢派出一兵一卒。這犄角之勢淪落到這模樣,已然成了絕望死守。”

  孫策從容說道:“笮融若是敢出來,我們便圍城打援。若是不敢出來則正好,我們拿下秣陵,他則陷于死地,待死而已。”

  受孫策激勵,營中將士軍心復振,復軍容齊整的開拔出營攻向秣陵城。

  這次孫策親自領兵,孫郎大纛旗幟鮮明的飄揚在全軍陣列之上。

  而看到孫郎的旗幟,笮融營地內將士無不如臨大敵,身體緊繃,比往日多出數倍的守軍第一時間爬上營壘,嚴陣以待。

  直到看見孫郎的旗幟前往了秣陵方向,無數人才深深舒了口氣。甚至有人癱坐在了地上,有種死里逃生,重見天日的驚喜。

  這時候讓他們出營作戰?

  恐怕僅是孫郎的名字,就足以嚇得他們望風奔潰。

  當然,秣陵城的情況也沒有比他們強過分毫。

  見到孫策大軍開始圍城,城墻上的眾人便驚慌焦急的如同熱鍋上的螞蟻。

  薛禮膽寒的手足無措:“怎么辦,怎么辦,孫郎親自來攻城了!我們守得住嗎?”

  作為一名朝廷任命的彭城相,他對尚為徐州刺史時的陶謙都畏懼不已,被逼迫的丟了郡國,逃到了揚州。

  他這膽量,直接面對驍雄絕世的孫策,自然更加不堪承受。

  他的主簿勸道:“明君,秣陵形勢險要,城高池深,是丹陽境內少數幾座有護城河的重要城池。袁術部隊必難以攻克。”

  “護城河?”薛禮吞了口唾沫,指了指城下:“你是說他們正在填埋的那條護城河嗎?”

  順著薛禮手指方向,城墻上守軍皆緊張的觀注過去,只見孫郎軍隊大部分人都在從容的運土填埋護城河,只有幾十名甲光耀日的騎兵在一旁護衛。

  薛禮看向周圍,緊張的問道:“城高池深是我們守城最大憑仗,就任由對方這般從容填平護城河?誰人下去將他們驅散?”

  話音未落,所有將校不約而同的同時低下了頭,有人則不動聲色的后退幾步,悄無聲息的離開了城墻,唯恐被點到名下去廝殺。

  實在是孫郎上一戰的戰績太驚艷了,在萬軍之中如入無人之境。帶著幾十名騎兵就沖擊秣陵大軍中間把大將陳橫給俘虜了。

  所有秣陵守將,無不膽寒,這要帶兵出城,說不得就要被孫郎刺死于萬眾之中。

  城墻上的身影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稀疏了下去。

  薛禮見到這一幕,內心更加驚懼,士卒連出戰都不敢,這不是死守孤城?

  他轉頭對主簿低聲問道:“我們能守住秣陵城嗎?能守多久?”

  主簿猶豫了一下:“若是劉揚州能夠前來救援,必定能守住秣陵。至于能守多久……我非武將,明公不如問一下諸位將校。”

  薛禮變得歇斯底里,低聲吼道:“救援!哪還有救援!江乘、熟湖都被術兵所奪。援軍飛過來嗎?”

  主簿連忙勸阻道:“明公慎言。”

  但薛禮已經根本聽不進去,匆匆忙忙的走下城墻。留一群將校面面相覷,不知所措。

  軍無主心,一片浮躁,防守都沒有個章程部署。

  這種情況下,孫策大軍只要填平護城河,一次猛攻就可能攻上城墻,然后大軍源源不斷的涌上,甚至可以憑人多勢眾擊潰進退失度的守軍。

  將校們再驚懼,亦知道不能任由這般發展下去。

  連忙去尋找薛禮出來主持大局。

  可是士卒們在城中尋找了足足兩個多時辰亦沒有找到這位彭城相。

  直到將士們徹底慌亂,拔出刀兵,薛禮的仆人才終于坦白,兩個時辰前薛禮便已在賓客護衛下突走。

  原來薛禮心知沒有了救援,秣陵已成絕地,憂懼孫策挖溝塹三重,將城池圍的水泄不通,只困不攻,趕在城池被圍前就棄城而走。

  守軍徹底凌亂,放棄抵抗。他們一群徐州人,主君都逃了,士卒們更沒有為揚州牧拼死的意念。

  而孫策這邊,護城河還沒填完,就得知守軍開城投降了。

  一群將校同樣面面相覷,蔣欽跟在孫策后面,摸不著頭腦,問道:“將軍,這莫不是敵軍詐降之計?”

  孫策笑著說道:“那這詐降計夠拙劣的。”

  “還是應得小心謹慎些。”

  “是不是真的,不是一試便知?你過去傳令給他們,讓他們列隊出城,納械投降。”

  蔣欽得令,帶了百余名士卒靠近了城門處。

  只見他言辭激烈,甚至有些兇神惡煞得跟對方交流了幾句,場面便僵持起來。

  但只僵持了片刻,對方十幾名將校便緩緩的彎下了腰。

  然后密密麻麻的守軍開赴出城池,向著蔣欽所部只寥寥百余人的隊伍,屈膝投降,武器、甲胄丟了一地,堆積如山。

  圍觀這一幕的士卒,無不軍心振奮!

  己方寥寥百人,旌旗招展,便威懾的敵軍數以千人卑躬屈膝,繳械投降,是何等意氣風發,氣吞萬里!

  秣陵城長吏遁逃,不戰而降,孫策順利收降卒四千余人,隨后便大軍直接開拔進這處丹陽重鎮。

  而拿下秣陵縣這處城池對孫策的意義,甚至還超過了收納四千余降軍。

  因為這里可是后世著名的六朝古都啊!

  說大軍攻克了秣陵縣,或許不足為道。

  但如果換個說法,大軍攻克建康,大軍攻克建業,大軍攻克金陵,瞬間就氣度恢宏起來了。

  這里可是帝王之資,可以作為都城,建立王霸之業!

  一位諸侯擁有了建康城,不論勢力大小,都仿佛具備了王者之氣,最低成就也是割據一方。

  當然現在的秣陵城還比較簡陋,而且身處內地,不論是經濟水平還是城市建設,都不足以支撐起國都氣象。

  孫策打算在穩固江東之后,將城池搬遷到北方江畔,另建起一座規模恢弘龐大的都城,兼顧經濟繁華與軍事屏障兩個方面,徹底發揮其得天獨厚優勢。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