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語小說 > 霸王! > 第三十七章江上豪杰凌操
  草市初次推行,在歷陽、石城兩縣都效果斐然。久受戰亂困擾,民生凋敝的百姓踴躍參與其中,購買家中緊缺的器皿。百姓編的藤籃、竹席、草履,手工打磨的陶器、木器、家具以及瓜果野菜都暢銷一時。

  最重要的則還是孫策營中軍吏送到草市的粗鹽,足足有上千石。

  粗鹽這可不是普通百姓家庭手工生產能夠產出的,甚至就是那些聚眾千人,私為冶鑄的豪強,如果沒有地利也無法獲得食鹽。

  負責粗鹽貿易的是袁雄,他親自向孫策匯稟道:“營中粗鹽這幾日在歷陽、石城兩縣被搶購一空,我們在歷陽百姓手中換到糧四千余石,在石城縣換的鐵器兩千余件。”

  孫策聽完,感慨道:“糧價飆升的已然如此嚴重,太平之世,谷糧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一石鹽八百錢,依往常足以換至少八千石甚至兩萬石糧食,如今竟只換得區區四千余石。”

  袁雄點頭:“如今國家喪亂,民人失所,良田荒置,百姓輾轉溝壑者不可勝數。不過如此更突顯將軍放糧賑濟之仁義,我在歷陽親眼所見,四方百姓拖家帶口,負襁褓而至者,不絕于路。”

  孫策還沒有來得及回復,陳武忽然大步走到帳前,拱手說道:“將軍,營外又有豪杰率部千人,前來投奔。”

  袁雄笑著說道:“將軍開倉放糧,已然是高名播越,遠近豪杰,莫不懷歸。”

  孫策也站起身來,有豪杰賢士相投,他也得折節待士。

  不過他最近是真的有種天下歸心的感覺了。周公在世之時,天下賢士云集,他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

  孫策開倉放糧之后,也是遠近豪杰,紛紛率眾歸附。他每天都要接待一批豪杰俠士,甚至綠林好漢,水匪山賊。

  不過孫策走出大營,才發現這次投奔的豪杰與以往大不相同。

  這次率部投靠者,居然是停留在牛渚山下的水軍營寨當中。

  負責都統水軍的程普走近,對孫策說道:“將軍,這位豪杰率部千人,架大小船只五十余艘而來。”

  孫策看向水軍營地外江面上百帆林立的船隊,笑著說道:“這次投奔而來的還是江上豪杰啊,請其入寨一敘。”

  很快一名身材高大,氣質凌厲的猛將便輕舟獨進,靠近岸邊。

  其人見到身穿錦袍的孫策,不等舟停,便一躍而下,大步走到孫策面前,拱手拜道:“吳郡凌操,拜見孫將軍。聞將軍舉兵平亂,特率部前來,為將軍效犬馬之勞。”

  凌操!

  孫策眉頭一揚,這可是東吳名將!

  其豪勇就無需多提,被評價為常冠軍履鋒!

  這是東吳其他將校如黃蓋、韓當、孫河等人都沒有過的。

  冠軍之稱,相當于西涼之龐德,蜀漢之黃忠。

  不過遺憾的是,可能東吳這方面運氣一直不太好。軍中最能打的將軍,勇冠當世的猛將,都免不了死于流矢。比如孫堅、孫策、徐琨以及眼下這位凌操。

  凌操歷史上戰死的方式簡直跟孫堅一模一樣,孫堅是騎馬獨行,凌操則是輕舟獨進。

  輕舟不是戰船,連個遮擋都沒有,所以凌操在破敵前鋒后,追殺途中被甘寧率精銳射殺。

  不論如何,這都是一個水戰、陸戰,氣蓋萬夫的猛將。

  孫策扶起他,笑著說道:“我不喜得千軍,唯喜得你這員猛將。你來的正好,我即將拔營北上,正需一員良將提水師護衛江面,運送糧草,與我大軍水陸并進。”

  凌操沒想到自己一入營就能擔此重任,激動的拱手,拜道:“操敢不從命!”

  孫策帶他走到牛渚山上,遠眺碧波浩蕩的長江,問道:“你是怎么從吳郡一路跋涉到丹陽的?對這長江水路可熟悉?”

  凌操豪情滿腹,立即回道:“稟將軍,自天下離亂,豪杰并起,我便以俠義聚結少年,得千馀人,周旋于吳楚之地。長江水面,我年行數次,各處地勢了然于胸。關于長江防線,牛渚之外,第二處駐軍要地便是沙口堰。”

  “沙口堰?”孫策還真沒聽過這個地方。

  凌操介紹道:“此處又名揚浦,當利水由此匯入長江。劉繇部將張英率部駐守此地,以防袁術水軍揚帆順流于此而下。”

  說到當利水,孫策恍然,大概猜出這里是哪里了,應該就是后世赫赫有名的當利口。

  張英率軍把守在此地,是軍事上極為明智的一個部署。

  張英這個名字在史書上并不出名,但絕對不能因此而小覷他,他只是遭遇了孫策的直接正面碾壓,沒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能。

  事實上他的軍事眼光非常卓越,不然也不能擋住吳景、孫賁等人的連年進攻。

  尤其張英選擇的揚浦這個駐兵地點,是軍事上至關重要的一處要地,與晉朝的武廟名將王濬不謀而合。

  主持整個平吳大戰的晉朝龍驤將軍王濬正是在這里揚帆順流而下,攻破了整個長江防線,然后將其更名為當利口。

  所謂“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王濬的才氣自然不用多說,這可是王朝的開國名將,一統天下的武廟名臣。

  張英跟他作出了相同的部署,守在揚浦,抗拒淮泗精兵多年,其軍事才能絕不容小覷。

  孫策說道:“張英不除,遷延日久,若任其在當地修營建磊,恐終將成我心腹之患。”

  凌操立即建言:“我在江上便曾聽聞將軍大軍在丹陽勢清掃叛逆,勢如破竹,威震江東。知道將軍麾下大軍主力在南方,旬日之間難以拔營向北。于是特率部前來助戰,幫將軍破敵。”

  孫策眉毛一挑:“你有破敵之策?”

  凌操重重點頭,豪情壯志奮發,指向長江水面:“將軍,劉繇初得江東,水軍亦并不強盛,主力皆在這牛渚營。我率部在揚浦探查了數日,確定在揚浦并無多少水軍。故而,張英把守此地用的是鐵索橫江之法,以數道粗大鐵索,鎖在當利水江面,以防水軍順流而下。”

  “只要我率水師圍在江面,其必然擔憂我等突進當利水,截斷其東方糧道。此時將軍率部從南側出現,哪怕只有數百人,威脅到其當利水南岸鐵索捆綁之處,張英便無法坐住,不得不派兵來戰。”

  聞言,孫策嘴角上揚,露出輕松的笑容。

  這個部署很簡單,卻又非常致命,甚至比王濬的軍鋒還要犀利。

  是凌操才干遠勝王濬?

  那自然不是,他只是一個勇冠三軍的悍將,跟王濬這種不世出之名將還是遠遠無法相提并論的。

  他的部署比王濬還要凌厲無解的唯一原因就是孫策步騎主力已經順利突破了長江防線。

  丹陽太守周尚的易幟,使整個江東鐵壁一般的防線上出現了無可挽救的一大片漏洞。

  孫策只要率軍抵達當利水南岸,從陸上威脅到橫江的鐵索,將其砍斷沉入江底,當利水北岸的張英就陷入了兵法上的絕地。水師順江而下,可以輕松將其反包圍在長江旁邊的營地之中。

  當營壘下方敵軍旌旗林立,江面上水師百舸橫江,處在包圍中的張英部下會深刻體會到霸王項羽在垓下的絕望。不用等大軍進攻,他們就人心四散了。

  這一次孫策就沒有什么緊迫壓力了,可以從容的圍困他們一個月兩個月。

  糧草不足就足以擊潰守軍的所有意志。

  凌操見孫策如此神情,便知自己的看法已經讓其意動,當即繼續勸道:“將軍,有水師相助,我軍在當利水南岸占據地利,以逸待勞,不需要大軍從丹陽返回,只要步騎千人便已足夠致勝。”

  孫策撐刀遠望,如今江南山青水綠,迎面吹來的都是春風得意,他亦豪情萬丈:“可!就按你所說部署,水陸并進。我親提步騎千余,北上擊破張英。”

  牛渚營中將士已經整編半旬有余,三軍從樊能降兵、豪強部曲、招募百姓中補充了大量的青壯,軍隊規模如今已經超過四千。將校在全力置辦衣甲旗幡。各部司馬也都在演武講兵,訓練士卒。尤其著重訓練鴛鴦陣和三才陣。

  因為涉及到戰法的轉換,各部士卒的整編訓練進度皆不相同。

  孫策便決定這次先不帶程普所部淮泗老兵以及徐逸這種完全新建編制。

  最后他選擇提兵北上的兩部是蔣欽所部和徐琨所部。

  之前演練過鴛鴦陣的部隊只有三支,分別是蔣欽、徐琨和鄭寶的部下。

  牛渚之戰,鄭寶所部死守中軍,死傷慘重,所以孫策就留他們在營中多休整一段時間。

  除了這一千兩百徒卒,孫策還帶上了整整三屯弓弩手!

  打下牛渚營,繳獲大量器械,孫策手中弓弩也充裕起來。在降兵、豪杰中足足選拔出了六百多名善弓弩的士卒。

  豪杰們率部曲前來投靠都是挾持弓弩,很多人都能開強弓,箭中六十步靶,射術比孫策軍中的弓箭手還要強不少。

  而樊能所部近千名弓弩手也大部分存活下來,戰后投降孫策。

  這使得孫策麾下弓弩手的規模迅速膨脹。

  火銃手、弓弩手在鴛鴦陣前后加強遠程投射能力,是鴛鴦陣標準戰法。

  有這三屯精銳弓弩手相助,還有一千二百名鴛鴦陣士兵,合計已經一千五百正面步兵。

  這可是孫策從三軍里面選的精銳,配以精良甲胄器械,使用的是最適合江南丘陵地形的戰陣。

  正面砍碎三千敵軍理應該易如反掌,如果不能摧枯拉朽的擊敗,都愧對孫策給他們提供的充裕餉食!

  而孫策更是對他們寄予厚望,能擊破六千人,九千人甚至一萬五千人。

  李世民曾經豪言:“我徒卒一千,能擊胡騎數萬。”

  孫策也有雄心壯志,期望自己手下步兵不弱于彼,甚至更勝一籌。

  當然跟李世民喜歡用騎兵一樣,孫策也帶了大量騎兵,除了五十名游騎,還有四十多名玄甲突騎!

  這些玄甲突騎無一不是魁梧壯碩,身高七尺七寸以上的猛士。跟普通徒卒相比,他們無論是身高還是體型都格外龐大。

  尤其是披覆玄甲之后,他們更顯得體貌雄偉,四十多名騎兵騎著高頭大馬列成兩排,規模體積看起來比兩屯徒卒還要龐大。

  他們沖鋒起來的氣勢,簡直鋪天蓋地,無人敢擋。

  擇用精兵強將相較于臃腫龐大部隊的好處,在這次出兵之后更是展現的淋漓盡致!

  如果是一支規模龐大的普通部隊,一日能行軍五六十里已經是極致了。再提升速度,強行將就會有極大的戰敗風險。百里而趨利者蹶上將。

  但孫策所部,將輜重、糧草都放在了舟船上,精兵強將,行動迅捷,半日便行軍五十余里!

  這個速度已經碾壓了當世所有的軍隊。曹操麾下最擅長強行軍的夏侯淵,也不過是號稱:“典軍校尉夏侯淵,三日五百,六日一千。”

  拋去吹牛水分,也就不過跟孫策麾下將士普通行軍速度相當而已。

  而五十多里的距離,對孫策大軍而言實在是太短了,拂曉出兵,中午便抵達了揚浦。

  等張英的斥候發現孫策大軍蹤跡,傳回軍情,張英營中士卒已經來不及出兵阻擋。

  他們還在集結、開拔的過程中,孫策大軍就已經疾速開赴至了江邊。

  張英在當利水南岸的守軍全部被包圍在了江畔高坡的土堡之中。

  蔣欽率親衛探查了一下敵情,便迅速返回,對孫策說道:“將軍,橫江鐵索就設置在江畔這座高坡后方的懸崖峭壁上。但高坡上張英設置了土堡,看規模至少能駐軍兩三百人。”

  孫策策馬走到全軍陣前,看向江畔,如果沒有戰爭,這里風景堪稱壯闊宜人。

  江岸青山,壯麗高聳,長江、當利,兩江江水,在山下湍流而過,這錦繡山河的江岸線風景是無數詩人詩中的華麗篇章。

  但戰爭的痕跡深刻的烙印在了這里。江北岸是張英規模龐大的軍營,江南岸高坡上則是守衛森嚴的土堡。

  孫策完全沒有欣賞美景的雅致,直接揮手下令:“給我戮滅守軍,拿下此堡!”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